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876805
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3期
     与环节二相似。但按键反应方式与环节二相反:环节二中属于“我”的按“←”键,属于“同伴”的按“→”键:本环节则是属于“同伴”的按“←”键,属于“我”的按“→”键。

    (6)环节六,为联合分类测验训练。

    指导语:屏幕接下来出现的词语有属于“积极的”和“消极的”,也有属于“我”的和“同伴”的。你每次会看到一个词语,如果是属于“我”的,或者是属于“消极的”、“不好的”,都请按“→”键;如果是属于“同伴”的,或者是属于“积极的”、“好的”,都请你按“←”键。反应要求既快义准确。如果你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就按空格键开始实验。

    与环节=乏相似,但按键反应方式与环节三不一样:环节三中属于“我”的和属于“好”的按“←”键,属于“同伴”的和属于“不好”的按“→”键:本环节则是要求被试对属于“同伴”的和属于“好”的按“←”键,属于“我”的和属于“不好”的按“→”键。

    (7)环节七,为联合分类测验。

    与环节六相同,只是实验中不再给出“错误”警告。结束时呈现其正确率(以百分数计),平均反应时问(以毫秒计),并给出评语。

    数据记录:(1)被试的姓名、性别、年级。(2)被试每个环节的:①正确率(以百分数计,保留2位小数);②整体平均反应时,为被试在该环节所有反应时的平均值。包括反应对的和反应错的:③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反应错误则不在其列。反应时均以毫秒计。

    2.4.2施测

    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施测,一次进行一个小组的实验;每组有三位主试(负责所有组的施测工作),十至十五位被试。每个被试一台电脑。研究人员先向被试介绍整个实验的大概情况。并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一定要看清要求后再继续进行,不允许互相商量,等等。施测过程中对出现状况的个别被试予以个别辅导,比如帮其退出程序重新开始实验。每个被试的实验结果都自动生成为一个FoxPro数据库文件。所有被试的数据都通过教师机当场回收。

    2.5数据处理

    将FoxPro数据库文件转换为EXCEL文件,再由EXCEL导入SPSS 13.0。根据Greenwald、Nosek和Banaii(2003)调整过的记分方法,剔除反应时间不足300毫秒这种情况超出10%的被试:有效被试中大于10000毫秒或不足300毫秒的数据。将其修正成为该环节的正确平均值再加上600毫秒。计算出环节三、四、六、七修正后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计算出内隐联想测验的最终指标:【(七一四)/二者的合并SD+(六-三)/二者的合并SD】/2。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样本t检验、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结果

    3.1儿童对同伴关系双方的内隐认知

    各类被试在四个重要环节中的平均正确反应时间见表2。对两类环节之间的差异(环节七与环节四间,环节六与环节三间)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不管是环节七和环节四间的差异检验,还是环节六和环节三间的差异检验,其结果都表明,对全体被试而言,他们对自己同伴关系中的双方(自己、同伴)的相对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当要求对属于“我”的词语和属于“消极的”、“不好的”词语作出相同反应,对属于“同伴”的词语和属于“积极的”、“好的”词语作出相同反应时,被试的反应时间(环节七M=1359.42,SD=373.83;环节六M=1584.09,SD=439.48)明显长于当要求对属于“我”的和属于“积极的”、“好的”词语作出相同反应,对属于“同伴”的和属于“消极的”、“不好的”词语作出相同反应(环节四M=1106.72。SD=280.28;环节三M=I 165.67,SD=346.33),环节七与环节四间t(152)=9.85,p<0.001,Cohen,sd=0.80;环节六与环节三间t(152)=12.87,p<0.001,Cohen's d=1.04。也就是说,被试对自己的认知要相对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分别针对四、六、八年级以及男生、女生的相关样本t检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与全体被试的情况相同,各个年级的儿童以及不同性别的儿童,他们对同伴关系中双方(自己、同伴)的相对认知都存在显著差异,不管是哪个年级,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是对自己的认知要相对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具体检验效果见表3。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是明显存在认知偏差的。

    3.2年级、性别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内隐认知偏差中的作用

    上述结果显示,不管是哪个年级,不管是男生女生,他们都是对自己的认知要相对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那么,这种差别(认知偏差)的程度是否会因年级和性别而有所不同呢?因此做进一步的分析检验。以认知偏差为因变量,因变量的具体指标为【(七-四)/二者的合并SD+(六-三)/二者的合并SD】,2,采用3(年级)×2(性别)方差分析。结果(具体见表4)表明,年级、性别都不存在主效应,也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对于同伴关系中的双方,不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都是对自己的认知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偏差的程度也不受年龄、性别的显著影响。

    4分析讨论

    本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世界中也存在与成人相似的认知现象: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而出现的社会认知偏差,而这种偏差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普适性。

    4.1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基本测量方法,IAT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测量的是对客体的相对认知时,比如用于研究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偏见等。该研究范式中,将一个目标对象的内隐联想与另一个目标对象进行比较,要求在对客体的相对照中来测量对它们的态度。本研究所反映的就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对自己和同伴的相对认知,所谓的自我正性和他人负性都是相对而言。与已有的IAT种族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相似,本研究中儿童表现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认知显著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 (王荣 桑标 李亚真)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