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2)
此外,由于搭配是由词与词组合而成的。那么在搭配词对中,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即组成搭配的词语的顺序,同样也是搭配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Koriat,1981)在对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的考察中,发现语义启动效应的发生可能是双向的(如词对lamp-Hght当lamp作为启动词先于目标词light呈现时,被试对light能够更快地识别;而当light在前时,light也能启动lamp),然而这种情况何时发生却并未得到确定,且启动程度上也有可能存在差异(McNamara,2004)。那么,对于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来说,这种可能存在的双向启动效应意味着其在心理词典中呈现怎样的存储模式?而对于本研究中所关注的搭配,互为搭配关系的词对之间又是否有类似的双向效应?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仅能够让我们对搭配内部词语顺序的作用有深入认识——即在搭配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中,词序是否发挥作用;更能为我们深入探究组成搭配的词语在母语者心理词典中的存储模式提供重要依据——当搭配以逆序形式呈现时,若词汇识别不能得到促进,我们则推测,词汇搭配可能是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储存和提取的,因而当形式上发生改变时,原搭配不能得到有效提取。而若词汇识别在逆序呈现时能得到部分的促进。那么我们则倾向于认为,组成搭配的两词在心理词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分方向的联结。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汉语中,高频搭配是否能促进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词序因素是否影响搭配中的词汇识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学生33名,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其中男性16名,女性17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3×2的被试内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搭配因素和词序因素,其中搭配因素分为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词序因素分为正序和逆序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将实验材料限定为汉语动宾搭配,以对搭配类型本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控制。实验材料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频搭配词对,如:采取-措施、干涉-内政、改善-条件、坚持-原则、增强-意识、表示-感谢等,该组动宾高频搭配的选择标准是:(1)运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两词间隔字符不超过五个字的范围作为检索标准,所选词对在这一标准内均有较高的共现率,共现的语料数目平均为2170条。(2)以笔者本人的母语语感作为参考,排除一些在语料库中两词有较高共现率,却在语义上并不形成典型搭配的情况,如:“提高-群众”等。第二组为近义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为同义/近义关系(同义/近义关系的确定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为依据),如:采用-措施、干扰-内政、改进-条件、保持-原则、增长-意识、表现-感谢等。这组词对在语义关系上与高频搭配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在客观的语言使用中(由于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语义韵的差异、或是语用习惯)却呈现为非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第三组为无关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语义无关,且与对应宾语不构成其它动宾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在此基础上。每一组词对均有正序呈现和逆序呈现两种方式。
本研究对实验材料中词语的笔画数和词频进行了控制,三组实验材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了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部实验材料包含28对高频搭配、30对近义非搭配、30对无关非搭配,三组材料基本匹配,保持宾语一致,仅动词不同。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每一名被试均需在6种条件下完成任务。对于每一名被试来说,包含相同材料的词对只呈现一次。此外,实验材料中配以与正确反应试次等量的错误反应词对,每组错误反应词对中有且仅有一词为假词。
2.4 实验过程
本实验沿用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对同时呈现的词对进行判断。实验用E-prime软件进行编写,被试在PC上逐一完成实验。在每一个试次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1000ms的注视点,随即在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一组词对,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条件下尽可能快地对所呈现的两个词语是否均是词做出按键反应。判断完成后,将呈现2500ms的空屏,以尽可能地减弱前一试次对后一试次的干扰,随后进行下一试次。所有试次随机呈现。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有指导语和练习(练习部分包含14个试次)。
需要说明的是,为考察词序效应,本研究对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实验范式做了部分改动,将词对在上下视野呈现的形式改为了在左右视野呈现,词对之间有4个字符的距离,并将注视点置于左视野,以引导被试按照与正常阅读习惯相一致的顺序从左至右完成识别。
3 结果
以判断任务的正确率达85%为标准进行筛查,剔除3名正确率低于该标准的被试,剩余30名有效被试:对于每名被试,将与其平均反应时相差3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用其平均反应时替代。
30名被试在6种条件下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搭配的主效应显著,F(2,58)=24.05,p=0.000;词序的主效应达边缘显著,F(1,29)=3.875,p=0.059;且搭配和词序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达边缘显著,F(2,58)=2.678,p=0.077。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对搭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正序情况下,搭配效应显著,F(2,58)=23.58,p=0.000,说明汉语母语者对搭配信息敏感。然而在正序的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上,究竟哪些水平之间的差异真正存在?围绕研究设计。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两个:(1)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2)在非搭配中,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对这组正交对比的检验结果显示,以正序形式呈现的搭配关系和非搭配关系之间差异显著,F(1,29)=36.49,p=0.000,说明高频搭配能够显著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正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并不由于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1。 (吕行 施家炜)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汉语中,高频搭配是否能促进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词序因素是否影响搭配中的词汇识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学生33名,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其中男性16名,女性17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3×2的被试内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搭配因素和词序因素,其中搭配因素分为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词序因素分为正序和逆序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将实验材料限定为汉语动宾搭配,以对搭配类型本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控制。实验材料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频搭配词对,如:采取-措施、干涉-内政、改善-条件、坚持-原则、增强-意识、表示-感谢等,该组动宾高频搭配的选择标准是:(1)运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两词间隔字符不超过五个字的范围作为检索标准,所选词对在这一标准内均有较高的共现率,共现的语料数目平均为2170条。(2)以笔者本人的母语语感作为参考,排除一些在语料库中两词有较高共现率,却在语义上并不形成典型搭配的情况,如:“提高-群众”等。第二组为近义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为同义/近义关系(同义/近义关系的确定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为依据),如:采用-措施、干扰-内政、改进-条件、保持-原则、增长-意识、表现-感谢等。这组词对在语义关系上与高频搭配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在客观的语言使用中(由于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语义韵的差异、或是语用习惯)却呈现为非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第三组为无关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语义无关,且与对应宾语不构成其它动宾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在此基础上。每一组词对均有正序呈现和逆序呈现两种方式。
本研究对实验材料中词语的笔画数和词频进行了控制,三组实验材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了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部实验材料包含28对高频搭配、30对近义非搭配、30对无关非搭配,三组材料基本匹配,保持宾语一致,仅动词不同。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每一名被试均需在6种条件下完成任务。对于每一名被试来说,包含相同材料的词对只呈现一次。此外,实验材料中配以与正确反应试次等量的错误反应词对,每组错误反应词对中有且仅有一词为假词。
2.4 实验过程
本实验沿用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对同时呈现的词对进行判断。实验用E-prime软件进行编写,被试在PC上逐一完成实验。在每一个试次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1000ms的注视点,随即在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一组词对,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条件下尽可能快地对所呈现的两个词语是否均是词做出按键反应。判断完成后,将呈现2500ms的空屏,以尽可能地减弱前一试次对后一试次的干扰,随后进行下一试次。所有试次随机呈现。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有指导语和练习(练习部分包含14个试次)。
需要说明的是,为考察词序效应,本研究对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实验范式做了部分改动,将词对在上下视野呈现的形式改为了在左右视野呈现,词对之间有4个字符的距离,并将注视点置于左视野,以引导被试按照与正常阅读习惯相一致的顺序从左至右完成识别。
3 结果
以判断任务的正确率达85%为标准进行筛查,剔除3名正确率低于该标准的被试,剩余30名有效被试:对于每名被试,将与其平均反应时相差3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用其平均反应时替代。
30名被试在6种条件下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搭配的主效应显著,F(2,58)=24.05,p=0.000;词序的主效应达边缘显著,F(1,29)=3.875,p=0.059;且搭配和词序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达边缘显著,F(2,58)=2.678,p=0.077。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对搭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正序情况下,搭配效应显著,F(2,58)=23.58,p=0.000,说明汉语母语者对搭配信息敏感。然而在正序的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上,究竟哪些水平之间的差异真正存在?围绕研究设计。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两个:(1)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2)在非搭配中,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对这组正交对比的检验结果显示,以正序形式呈现的搭配关系和非搭配关系之间差异显著,F(1,29)=36.49,p=0.000,说明高频搭配能够显著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正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并不由于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1。 (吕行 施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