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情境对青少年意图判断诺布效应的影响(2)
2.2 实验材料
参考相关文献(陈友庆,耿海燕。2013)及对在校学生、老师进行访谈,以了解青少年同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典型情境,同时根据诺布效应的研究情境框架,设计了六个副作用实验故事。用于考察青少年在行为者为不同重要他人时,对他们的意图判断的倾向性。此外,实验故事情境中控制了道德变量,即这些故事的内容不含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不涉及道德和规则,都是个人行为。六个实验故事的框架见表1。
2.3 实验程序
采用3(重要他人:母亲,朋友,老师)×2(副作用性质: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设计。设计了三种实验故事(重要他人分别为母亲、朋友和老师),每种实验故事又包括两种性质的副作用(积极和消极),因此每个被试都要阅读六个故事。在各个年级进行小群体施测。为防止被试作答有定式,不同性质的副作用故事以ABBA顺序呈现。因变量为被试对故事中行为者意图的理解和心理状态理解的评价或得分。
实验故事及评分方法举例(此为重要他人为朋友,副作用为消极性质的故事):
李铭对在隔壁班的好友张华说:“学校说要参赛必须两个人,你跟我一起参加乒乓球比赛吧。”张华说:“我跟你一组可以参加乒乓球比赛,但参赛的话我就不能当选体育委员”。“李铭说:“我不关心你当不当体育委员,我只关心我能不能组队参赛,我们去报名吧。”张华和李铭一起报名参加比赛了。如张华所说,他落选了体育委员。
参照前人的研究(陈友庆,耿海燕,2013),设置问题和编码方式如下:
问题1:请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李铭是有意图地让张华落选体育委员”这样的说法。问题2:请问:你如何评价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后张华落选这一结果。问题3:请问: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李铭是否应该被谴责。问题4:请问:李铭主要是想组队参加比赛还是想让张华落选。问题5:张华和李铭参赛后,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对此:张华的看法是:____,张华的心情是:____,李铭的心情是:____。
问题1为意图判断问题,答案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1-5分。问题2为行为性质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非常不好”到“非常好”,记1-5分。问题3为行为奖惩特征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不应该受谴责”到“应受最强烈谴责”,记1-5分。问题4为行为动机判断问题,包括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问为对主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组队参加比赛”,第二个小问为对次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让张华落选”。两个问题的答案选项皆是从“完全不是”到“完全是”。记0-6分。问题5为心理理论问题,包括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是关于被行为者对于产生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见问题5的第一空)。经整理,被试的回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理解,如“好”“一举两得”“做得对”“大家都满意”等:另一类是负面理解如“这样不好”“太自私了”“伤害了别人”等。另外,发现极少数被试同时有正面理解和负面理解,如“虽然目的达到了,令其满意,但是影响了别人,应该内疚”。研究者将根据其回答的重点偏向来进行归类。例如上个回答的重点是在负面,便将其归为负面理解。第二个小问是对被行为者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二空)。第三个小问是对重要他人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三空)。经整理,被试对后两个小问的回答可分三类:正性、负性和其他(包括中性感受和混合情绪)。描述正性情绪的词语如“开心”“太棒了”“得意”“快乐”等:描述负性情绪的词语如“难过”“伤心”“怨恨”“不满”“生气”等:中性感受的词语如“无所谓”“没什么”“平淡”“没感觉”等,混合情绪包括正性和负性两种情绪,如“既高兴又难过”“有点开心也有点内疚”等。
对其他五个故事的评分方式同上例。
3 结果
3.1 评分者信度
由两名研究者根据问题5编码规则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独立编码,问题5第一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问题5第二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6,问题5第三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在评分过程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经共同讨论解决。
3.2 青少年诺布效应的总体表现
被试在回答意图判断问题时(问题1),少部分人的选项为“不确定”,研究者将这部分有模糊判断的被试删除,以使对被试意图判断的检验更为严格,同时将选择“完全不同意”和“部分不同意”都归为无意图判断,选择“部分同意”和“完全同意”都归为有意图判断,以此分析被试的诺布效应特点。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在六种副作用情境中,皆是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由表3可见,初中组和高中组在各种情境中,也表现为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这表明,青少年被试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了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在这些情境中,诺布效应本应表现为有意图判断显著地多),即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3.3 青少年对不同重要他人意图判断的比较
由表4可见,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两个年龄组的被试,对于三类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的意图判断皆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对三类重要他人的判断,其差异的效果量ηp2仅为0.01,这说明重要他人变量对判断倾向的解释度不高,两者属微弱关系。这都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是一致的,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具有普遍性特点。
此外,t检验表明,对于每种重要他人的意图判断,初、高中组之间皆没有显著差异。
3.4 不同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下意图判断的性别差异
由表5可见,仅在重要他人为老师及条件为积极时,男女间的意图判断差异显著,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容易做出老师行为是有意图的倾向。而在其他条件下,性别差异皆不显著。 (陈友庆 陶君)
参考相关文献(陈友庆,耿海燕。2013)及对在校学生、老师进行访谈,以了解青少年同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典型情境,同时根据诺布效应的研究情境框架,设计了六个副作用实验故事。用于考察青少年在行为者为不同重要他人时,对他们的意图判断的倾向性。此外,实验故事情境中控制了道德变量,即这些故事的内容不含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不涉及道德和规则,都是个人行为。六个实验故事的框架见表1。
2.3 实验程序
采用3(重要他人:母亲,朋友,老师)×2(副作用性质: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设计。设计了三种实验故事(重要他人分别为母亲、朋友和老师),每种实验故事又包括两种性质的副作用(积极和消极),因此每个被试都要阅读六个故事。在各个年级进行小群体施测。为防止被试作答有定式,不同性质的副作用故事以ABBA顺序呈现。因变量为被试对故事中行为者意图的理解和心理状态理解的评价或得分。
实验故事及评分方法举例(此为重要他人为朋友,副作用为消极性质的故事):
李铭对在隔壁班的好友张华说:“学校说要参赛必须两个人,你跟我一起参加乒乓球比赛吧。”张华说:“我跟你一组可以参加乒乓球比赛,但参赛的话我就不能当选体育委员”。“李铭说:“我不关心你当不当体育委员,我只关心我能不能组队参赛,我们去报名吧。”张华和李铭一起报名参加比赛了。如张华所说,他落选了体育委员。
参照前人的研究(陈友庆,耿海燕,2013),设置问题和编码方式如下:
问题1:请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李铭是有意图地让张华落选体育委员”这样的说法。问题2:请问:你如何评价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后张华落选这一结果。问题3:请问: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李铭是否应该被谴责。问题4:请问:李铭主要是想组队参加比赛还是想让张华落选。问题5:张华和李铭参赛后,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对此:张华的看法是:____,张华的心情是:____,李铭的心情是:____。
问题1为意图判断问题,答案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1-5分。问题2为行为性质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非常不好”到“非常好”,记1-5分。问题3为行为奖惩特征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不应该受谴责”到“应受最强烈谴责”,记1-5分。问题4为行为动机判断问题,包括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问为对主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组队参加比赛”,第二个小问为对次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让张华落选”。两个问题的答案选项皆是从“完全不是”到“完全是”。记0-6分。问题5为心理理论问题,包括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是关于被行为者对于产生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见问题5的第一空)。经整理,被试的回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理解,如“好”“一举两得”“做得对”“大家都满意”等:另一类是负面理解如“这样不好”“太自私了”“伤害了别人”等。另外,发现极少数被试同时有正面理解和负面理解,如“虽然目的达到了,令其满意,但是影响了别人,应该内疚”。研究者将根据其回答的重点偏向来进行归类。例如上个回答的重点是在负面,便将其归为负面理解。第二个小问是对被行为者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二空)。第三个小问是对重要他人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三空)。经整理,被试对后两个小问的回答可分三类:正性、负性和其他(包括中性感受和混合情绪)。描述正性情绪的词语如“开心”“太棒了”“得意”“快乐”等:描述负性情绪的词语如“难过”“伤心”“怨恨”“不满”“生气”等:中性感受的词语如“无所谓”“没什么”“平淡”“没感觉”等,混合情绪包括正性和负性两种情绪,如“既高兴又难过”“有点开心也有点内疚”等。
对其他五个故事的评分方式同上例。
3 结果
3.1 评分者信度
由两名研究者根据问题5编码规则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独立编码,问题5第一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问题5第二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6,问题5第三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在评分过程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经共同讨论解决。
3.2 青少年诺布效应的总体表现
被试在回答意图判断问题时(问题1),少部分人的选项为“不确定”,研究者将这部分有模糊判断的被试删除,以使对被试意图判断的检验更为严格,同时将选择“完全不同意”和“部分不同意”都归为无意图判断,选择“部分同意”和“完全同意”都归为有意图判断,以此分析被试的诺布效应特点。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在六种副作用情境中,皆是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由表3可见,初中组和高中组在各种情境中,也表现为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这表明,青少年被试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了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在这些情境中,诺布效应本应表现为有意图判断显著地多),即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3.3 青少年对不同重要他人意图判断的比较
由表4可见,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两个年龄组的被试,对于三类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的意图判断皆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对三类重要他人的判断,其差异的效果量ηp2仅为0.01,这说明重要他人变量对判断倾向的解释度不高,两者属微弱关系。这都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是一致的,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具有普遍性特点。
此外,t检验表明,对于每种重要他人的意图判断,初、高中组之间皆没有显著差异。
3.4 不同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下意图判断的性别差异
由表5可见,仅在重要他人为老师及条件为积极时,男女间的意图判断差异显著,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容易做出老师行为是有意图的倾向。而在其他条件下,性别差异皆不显著。 (陈友庆 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