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39
重要他人情境对青少年意图判断诺布效应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3.5 意图判断与行为性质、奖惩特征评价、动机间的关系

    将不同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中的意图判断得分分别与行为性质评价(实验故事问题2)、行为奖惩特征评价(实验故事问题3)、对行为动机的判断(实验故事问题4)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对次要动机的判断与三类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条件下的意图判断都相关显著:行为奖惩特征除了与母亲积极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重要他人和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都相关显著;行为性质评价与朋友、老师积极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相关显著。

    3.6 青少年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对被行为者观点的认识

    积极副作用条件是行为者无心却做了好事,因而关于行为者对副作用的看法都是正面理解:而消极的副作用条件是无心办了坏事,这同心理理论研究中的失言理解任务相似。所以消极副作用情境下对副作用行为的看法更值得关注。表7为各年级被试关于被行为者对消极副作用行为的看法(实验故事问题5第一空)。

    根据表7,对各年级被试关于被行为者对消极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对三类重要他人的理解皆差异不显著(母亲x2(5)=2.37,朋友x2(5)4.29,老师x2(5)=1.20;皆是p>0.05);消极副作用结果情况下,被试总的表现皆是负面理解显著多于正面理解(母亲x2(1)=171.58,朋友x2(1)=103.03,老师x2(1)=151.41;皆是p<0.01)。

    对被行为人关于三类重要他人消极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x2(2)=10.97,p<0.01,表明被试在三类重要他人情境下看法有差异。再进行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e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表明:母亲和老师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不显著(z=-0.91,p>0.05);母亲和朋友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显著(z=-3.11,p<0.01),即对行为者母亲的负面理解更甚;老师和朋友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显著(z=-2.29,p<0.05),即对老师行为的负面理解更甚。因此,青少年看待消极副作用结果时,对三类重要他人的负面看法是母亲与老师相当,两者皆高于朋友。

    3.7 青少年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对重要他人及被行为者情绪的理解

    本研究更关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的情绪理解问题(实验故事问题5第二、三空)。由表8可见,被试认为被行为者在三类重要他人条件下由消极副作用导致的情绪,皆是负性情绪显著地多,而重要他人的情绪皆是正性情绪显著地多。

    对被试理解被行为者对三类重要他人消极副作用结果的情绪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结果差异显著,x2(2)=70.95,p<0.01。进一步开展两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对母亲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5.19,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对母亲情境和老师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对老师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朋友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这表明,青少年认为:被行为者负性情绪的程度大小依次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

    同样,对被试理解三类重要他人在消极副作用结果的情绪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显著,x2(2)=25.25,p<0.01。进一步开展两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母亲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不显著(z=-1.33,p>0.05),说明两种情境产生的情绪基本一致:母亲情境和老师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正性情绪更甚,说明青少年认为母亲相对于老师会更得意于自己的做法:老师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3.04,p<0.01),在朋友情境中产生的正性情绪更甚,说明青少年认为朋友相对于老师会更得意于自己的做法。总体看,青少年认为重要他人正性情绪的程度大小是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4 讨论

    4.1 青少年诺布效应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无论针对何种重要他人,也不论是积极副作用结果还是消极副作用结果,青少年都倾向于对副作用结果做出无意图的推断。这表明,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且不同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是一致的,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具有普遍性特点。

    我们认为,青少年出现不完全诺布效应的原因有二。第一,本研究设置的结果不太极端,这可能会削弱诺布效应的表现。同Knobe实验中的董事长情境(获得盈利,但破坏了环境)相比,本研究消极副作用条件的破坏性要微弱得多。Knobe(2006)的道德效价论和Fehz(2007)的意图判断启发式观点都认为,对行为意图判断是启发式的,即判定为不好的行为会倾向于做出有意图的判断,并且意图判断偏向会随着对行为的评价而改变。本研究设计的消极副作用行为受到社会谴责的程度较小,这可能导致没有出现像典型董事会主席案例中那样对消极副作用结果明显的有意图判断偏向的情况发生。第二,青少年看待重要他人的行为,可能更重视动机而非结果。人们理解行为的意图通常是由行为推理结果,而较少由结果反推行为。例如:相比于“玛利亚有意赢得了比赛”,人们更倾向于说“玛利亚有意尽了她最大力跑(行为),从而赢得了比赛(期待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玛利亚的行为是可控的,她能够通过意愿(意图)决定跑多快。而赢得比赛并非她能控制,因为涉及到她的行动之外的因素(例如其他参赛者的表现)。当将结果转变为看得见的行为时,人们能够对问题所询问的实际意义进行解答。诺布效应的经典实验和本研究中关于意图的询问都是关于副作用行为导致的结果。要求被试反推其意图。在本研究中,行为者都是重要他人,因此,其行为的动机就更具意义,故而青少年被试会倾向于从动机进行归因,对副作用的意图判断时重视结果的情况减少。因此,即使是消极副作用结果,由于行为实施者都是重要他人,青少年认为他们或许是好心办了坏事,不希望对他们进行谴责和惩罚,故而倾向于做出无意图的推断,出现了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陈友庆 陶君)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