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情境对青少年意图判断诺布效应的影响(1)
摘要 设置了母亲、朋友、老师三类重要他人,副作用结果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的实验故事共六个,选取311名中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问题,以此探讨青少年诺布效应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状态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2)母亲、朋友和老师这三类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和女生的意图判断没有显著差异;(4)青少年认为,由消极副作用引起的被行为者的情绪以负性情绪为主,而行为者的情绪则以正性情绪为主。本研究的结论是:青少年在进行意图判断时仅出现了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关键词 诺布效应,重要他人,意图判断,心理理论。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诺布效应(Kn06e effect)是由Knobe发现的一种关于意图判断的不对称现象,也称副作用效应(side-effect effect)。如果一种行为的后果可以被预见,但却并非行为者期望发生的,那么该种行为的后果就称之为副作用。一个案例是:公司副总裁对董事会主席说“我们想启动一个新的项目,这将有益于我们增加利润,但它对环境也会起到帮助/危害作用”。董事会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关心对环境的帮助/危害,我只想要尽可能多的利润,我们启动新的项目吧”。启动新项目后,果然环境得到了帮助/危害(Lauren,Clark,&Schweitzer,2015)。Knobe(2003)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把那些由于行为导致负面副作用的人归咎为是故意的,而把那些由行为产生积极副作用的人判断为是无意的,这就是所谓的诺布效应(副作用效应)。这种因为副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对行为者的意图判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在进行意图判断时并不是那么理性,行为结果的道德性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判断。关于诺布效应产生的心理偏见的解释倾向于认为在消极副作用的情境中,人们想要惩罚行为者,因而对其归因为是有意图的。
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包括使他人获益,从而达到双方和谐的关系(Bergin,Talley,&Hamer,2003)。Smeetsters,Wheeler和Kay(2009)的研究表明,个体对重要他人的人际知觉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并且自动激活与重要他人相关的内容(如愿望、信念等),从而使自己接受他人的观点。个体知觉到的关系越紧密,则此种关系对其行为的影响越大(Shah,2003)。曾有研究者(Laurent et al.,2015)探讨过人们对不同行为者意图判断时的诺布效应。研究者要求被试(招聘自互联网的美国大学生或者其他成人网民)通过完成简单句子来对约翰,史密斯(一个普通人)及董事会主席行为的意图及其诺布效应来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对两人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这一结果既可能是诺布效应具有普遍性意义,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变化,也可能研究者并没有让被试辨别两者的地位差异而导致。由于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历来强调中庸、和为贵,同时强调等级性,如孝道、尊师重道等,因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行为者是不同的重要他人时诺布效应的特点,以助于了解诺布效应的发生机制。
青少年的道德评价开始从直观的好坏过渡到更为抽象、复杂的道德理解,然后逐渐发展成较为稳定、内化的道德观,更多依据内在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莫雷,张卫。1999)。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微系统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青少年直接体验到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前者包括社区环境、文化环境等青少年能直接体验到的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后者是青少年的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同伴和教师(Laible,Carlo,&Raffaelli,2000),这些重要他人在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传递着态度、情感,展示着社会规范,对青少年道德的内化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Harris(1995)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青少年是在寻求家庭系统以外的社会系统归属过程中完成群体社会化的,进入青少年期后,父母的影响会让位于同伴,因为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人际环境。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父母、教师和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他们是在不同问题上对青少年有影响的。例如,涉及道德及安全领域的决策以及择业,教育、理财等未来发展的问题时,通常是父母、教师的指导发挥主要作用:而涉及兴趣爱好,穿着打扮等日常社交领域的决策时,同伴的影响更大(Berndt。1979)。有研究者(张庆鹏,刘静丽,黄慧,黎洁,寇或。2012)在冲突的情境中考察了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选择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他们在对母亲、老师、朋友这三类重要他人的行为意图判断时诺布效应的特点。
心理理论是个体理解和归因心理状态的能力。研究表明,有关道德评估也会影响到对心理状态的归因,特别是某种行为被描述为是故意时。例如,Havashi(2007)的研究表明,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依赖于对心理状态的理解。Leslie,Knobe和Cohen(2006)研究发现,道德判断会影响心理理论,即使是学前儿童也会根据相关结果的道德效价来评价行为是否有意。Uttich和Lombrozo(2010)的研究论证了道德评估对于意图行为的归因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也试图更深入地探讨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中诺布效应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南京市六所中学选取了初一学生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2.54±0.51岁),初二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3.49±0.51岁),初三36人(男17人,女19人,均龄14.92±0.28岁),高一80人(男60人,女20人,均龄15.80±0.43岁),高二77人(男49人,女28人,均龄16.68±0.60岁),高三40人(男13人,女27人,均龄17.33±0.57岁),共311名被试(注:高一和高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三学生仅来自普通高中)。 (陈友庆 陶君)
关键词 诺布效应,重要他人,意图判断,心理理论。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诺布效应(Kn06e effect)是由Knobe发现的一种关于意图判断的不对称现象,也称副作用效应(side-effect effect)。如果一种行为的后果可以被预见,但却并非行为者期望发生的,那么该种行为的后果就称之为副作用。一个案例是:公司副总裁对董事会主席说“我们想启动一个新的项目,这将有益于我们增加利润,但它对环境也会起到帮助/危害作用”。董事会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关心对环境的帮助/危害,我只想要尽可能多的利润,我们启动新的项目吧”。启动新项目后,果然环境得到了帮助/危害(Lauren,Clark,&Schweitzer,2015)。Knobe(2003)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把那些由于行为导致负面副作用的人归咎为是故意的,而把那些由行为产生积极副作用的人判断为是无意的,这就是所谓的诺布效应(副作用效应)。这种因为副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对行为者的意图判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在进行意图判断时并不是那么理性,行为结果的道德性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判断。关于诺布效应产生的心理偏见的解释倾向于认为在消极副作用的情境中,人们想要惩罚行为者,因而对其归因为是有意图的。
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包括使他人获益,从而达到双方和谐的关系(Bergin,Talley,&Hamer,2003)。Smeetsters,Wheeler和Kay(2009)的研究表明,个体对重要他人的人际知觉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并且自动激活与重要他人相关的内容(如愿望、信念等),从而使自己接受他人的观点。个体知觉到的关系越紧密,则此种关系对其行为的影响越大(Shah,2003)。曾有研究者(Laurent et al.,2015)探讨过人们对不同行为者意图判断时的诺布效应。研究者要求被试(招聘自互联网的美国大学生或者其他成人网民)通过完成简单句子来对约翰,史密斯(一个普通人)及董事会主席行为的意图及其诺布效应来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对两人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这一结果既可能是诺布效应具有普遍性意义,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变化,也可能研究者并没有让被试辨别两者的地位差异而导致。由于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历来强调中庸、和为贵,同时强调等级性,如孝道、尊师重道等,因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行为者是不同的重要他人时诺布效应的特点,以助于了解诺布效应的发生机制。
青少年的道德评价开始从直观的好坏过渡到更为抽象、复杂的道德理解,然后逐渐发展成较为稳定、内化的道德观,更多依据内在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莫雷,张卫。1999)。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微系统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青少年直接体验到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前者包括社区环境、文化环境等青少年能直接体验到的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后者是青少年的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同伴和教师(Laible,Carlo,&Raffaelli,2000),这些重要他人在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传递着态度、情感,展示着社会规范,对青少年道德的内化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Harris(1995)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青少年是在寻求家庭系统以外的社会系统归属过程中完成群体社会化的,进入青少年期后,父母的影响会让位于同伴,因为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人际环境。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父母、教师和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他们是在不同问题上对青少年有影响的。例如,涉及道德及安全领域的决策以及择业,教育、理财等未来发展的问题时,通常是父母、教师的指导发挥主要作用:而涉及兴趣爱好,穿着打扮等日常社交领域的决策时,同伴的影响更大(Berndt。1979)。有研究者(张庆鹏,刘静丽,黄慧,黎洁,寇或。2012)在冲突的情境中考察了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选择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他们在对母亲、老师、朋友这三类重要他人的行为意图判断时诺布效应的特点。
心理理论是个体理解和归因心理状态的能力。研究表明,有关道德评估也会影响到对心理状态的归因,特别是某种行为被描述为是故意时。例如,Havashi(2007)的研究表明,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依赖于对心理状态的理解。Leslie,Knobe和Cohen(2006)研究发现,道德判断会影响心理理论,即使是学前儿童也会根据相关结果的道德效价来评价行为是否有意。Uttich和Lombrozo(2010)的研究论证了道德评估对于意图行为的归因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也试图更深入地探讨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中诺布效应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南京市六所中学选取了初一学生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2.54±0.51岁),初二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3.49±0.51岁),初三36人(男17人,女19人,均龄14.92±0.28岁),高一80人(男60人,女20人,均龄15.80±0.43岁),高二77人(男49人,女28人,均龄16.68±0.60岁),高三40人(男13人,女27人,均龄17.33±0.57岁),共311名被试(注:高一和高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三学生仅来自普通高中)。 (陈友庆 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