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69
工作家庭冲突视角下幼儿教师情感耗竭的心理机制:情绪智力的作用(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4.2 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情感耗竭的关系

    Papastylianou,Kaila和Polyehronopoulos(2009)研究发现,情感耗竭与角色冲突显著正相关。与此相一致,本研究中,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两个维度都与情感耗竭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也显示,工作家庭冲突的两个维度都显著正向预测情感耗竭。这表明,幼儿教师情感耗竭与来自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是个体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角色。理论上,工作要求和家庭要求的冲突感与情感耗竭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源保护理论(COR)的损耗螺旋假说来解释(Hobfoll,1989)。该理论假定存在一个关于资源损耗的恶性循环,即损耗螺旋。根据该假说,员工如果在某一个领域感受到资源损耗(比如。源于高工作要求),那么,他(她)很有可能会体验到接踵而至的发生在其它领域(比如。家庭领域。导致工作家庭冲突)的一个后继的资源损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获得的用于应对潜在压力源的资源越来越少,从而引起情感耗竭。边界理论也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作家庭冲突与情感耗竭之间的关系(Ashforth,Kreiner,&Fugate,2000)。该理论提出,个体会在其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角色边界。其日常生活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间不断地进行跨边界角色转换。当个体跨越边界时,这种角色转换能否顺利进行与个体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但组织规范、家庭责任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体对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和资源的认知评估对角色转换的效果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个体对不同领域的规范要求出现认知偏差,对环境资源优势评估不足,将会对跨边界的角色转换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工作家庭冲突,进而出现情感倦怠(马红宇,申传刚。杨璟,唐汉瑛,谢菊兰,2014)。职业倦怠的加速模型认为,一个倦怠维度的发展会加速另一个倦怠维度的发展。情感耗竭在倦怠中通常最早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可引发消极的工作认知和工作态度,并最终导致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若情感耗竭持续恶化。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引起整个倦怠感的加剧(赵玉芳。张庆林,2004)。因此,教师的情感耗竭不可小觑而造成迁延,应尽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进行有效的缓解,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整体性倦怠发生。

    4.3 幼儿教师情绪智力在工作家庭冲突与情感耗竭之间的调节作用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可知,针对工作家庭冲突,已有研究多关注环境、情境变量,强调个体时间、精力等资源有限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对角色完成的负面影响,而较少关注或忽视了个体特质、心理资源等在应对工作家庭冲突压力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有悖于人格理论的互动观,也与压力动力学的互动取向不合。

    就个体心理资源而言,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区分、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alovev&Mayer,1990)。研究表明,高情绪智力个体可以通过强化、弱化某些情绪体验来顺利实现预定目标,克服工作中遭遇的不利因素,缓冲心理压力。需要指出的是,情绪智力不仅是个体心理资源中的保健因子,而且具有可培训性(Mikolaiczak,Menil,&Luminet,2007)。因此,在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中引入情绪智力,探讨该变量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分层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幼儿教师情绪智力在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倦怠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对于低情绪智力组的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可以负向预测其情感耗竭,而对于高情绪智组幼儿教师而言,工作家庭冲突对其情感耗竭不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这一结果支持了工作要求一资源(JD-R)模型。根据该模型,虽然高工作要求可能引起工作倦怠,但有力的工作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职业倦怠的水平,发挥缓冲作用。此外,资源稀缺说也可以解释上述研究结果。该学说假定,人们总是试图获取和维护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源。但这样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即具有稀缺性,为了应对繁多的家庭事务与工作任务,人们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一旦工作要求过高,身心资源持续大量消耗,便会出现工作资源无法满足工作要求的被动局面,陷入资源的恶性损耗螺旋模式。这种情况下,个体工作与家庭生活处于失衡状态,觉得力不从心,应激体验增强,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工作动力不断下降,最终出现情感耗竭和职业倦怠(Hakanen,Bakker,&Schaufeli,2006)。但个体如果具备较强的资源调节和维护能力,就不易陷入该损耗螺旋而不能自控。如前所述,情绪智力就是个体心理资源中的保健因子,可归为心理资本的范畴(吴伟炯,刘毅,路红,谢雪贤,2012)。目前,心理资本的结构理论还只是一个初步模型,仍具有较大的兼容、扩充空间。根据我国学者吴伟炯等(2012)关于本土心理资本的研究,情绪智力属于人际型心理资本,并且是其首要成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情绪智力对工作家庭冲突后果所发挥的缓冲作用证明了该资源在工作场所的积极意义。高情绪智力的人即使面临较强的工作家庭角色冲突,也会较好地调控自我的情绪和行为,将更多的积极心理资源投入到工作中。从而降低出现情感耗竭的风险。相反。低情绪智力的人在经历较强角色冲突或挫折时,则不善于进行情绪调节和行为管控,在长期压力作用下,容易导致情感耗竭。未来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模型中引入其他心理资本成分,比如自我效能感进行考察,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个人心理资源对压力效应的调节作用。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教师情感耗竭处于中等倦怠水平。教师情感耗竭在性别、婚姻状态、所带班级、教龄方面差异显著。男教师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带小班的教师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带大班的教师;6~10年教龄的教师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5年以下及1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2)幼儿教师工作干扰家庭(WIF)和家庭干扰工作(FIW)与情绪智力呈负相关,而与情感耗竭呈正相关;情绪智力与情感耗竭呈负相关。(3)幼儿教师情绪智力在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缓冲作用。 (李永占)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