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33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全国常模的制定(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与各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0.744以上,最高值为0.863达到高度相关的水平,表明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382以上,最高值为0.672,达到中度或以上的相关水平,总体来说。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高。

    由5个分量表构成的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其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测量工具。

    4.2 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的全国采样考虑到了地区、性别、年龄段、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因素,实际调查对象在这些因素上的人数比例基本上与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特征相符。所以,本研究的描述统计部分所得到的关于心理健康核心素质量表在样本总体以及这些因素方面的数据特征可以作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常模进行参照(见表9)。

    4.2.1 关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数据分布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在调查人群中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其偏度值为0.19,峰度值为0.44。其得分在1-4之间,最大值为3.92,最小值为1.80,平均值为2.88,标准差为0.26,95%置信区间为[2.87,2.88]。

    4.2.2 关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1)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9)。一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中,调查了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归因风格、应对风格、个性素质、适应等几个方面,研究结果发现。在众多调查侧面中,只有认知风格分量表的认知行为维度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持久暂时性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余方面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白俊梅,2013)。对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被试在适应、动力系统、自我、归因风格以及应对风格等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表现,性别差异不显著(宋芳,张丽华。白学军,2006)。在高中生和大学生被试中,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指标幽默感、焦虑、生活定向、自尊等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郭琳,2011)。本研究的结果与前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心理健康素质方面,性别差异渐趋不显著,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基本消除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男女性别的不同期待以及性别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家庭和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都是一样的,抛弃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要求女性也具有独立、自信、向上等品质。男性和女性不仅在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上日趋一致,而且,在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心理健康水平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近些年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其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性别差异(张旭良,2009;盖庆彬。2011:王娟,2006;张向战,2005);一些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李蕊。2011:赵明明,2013):对高职生的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丁晶,2008)。

    (2)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青年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差异不显著(见表9,10)。青年组的年龄范围在18 29岁之间,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青年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旺盛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强、自信心水平高,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战胜困难的勇气,体会着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的饱满的积极感受和情绪,具有更坚韧的抗压信心。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革。也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充沛的、可利用心理和生理资源,当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复原的能力和速度都超越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经过长期的社会历练,深深地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到了身体的衰退,体会到了面对工作、生活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时自己精力、体力以及能力的不足。所以,他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素质的自评水平有所降低。

    对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检验表明,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其中,大专及以上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组和高中组,而高中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组(见表9,11)。分别采用自我概念量表(袁晓娇,方晓义,谢庆红,曹洪健,2013)和生活信念量表(张秀阁,梁宝勇,臧丽荣,2013)进行的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采样调查得到的结果与本研究一致。

    我国的教育一贯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当前的教育视野中,其中的“传道”既包含着对学生德行的引导也兼顾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合理处理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善于合作、用于承受挫折和挑战。受教育程度越高,所接受的这方面的教育和历练越多。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越高。

    另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中产阶级的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表明,我国教师友善、利他,自我概念清晰,幸福感与价值感指数要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沈洪,2012)。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不但从教师身上学习到知识,而且,还会认同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格特征等多方面特点,不由自主地学习教师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观点、处事风格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受教师影响的时间越长,受到的影响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素质。

    (3)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职业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差异性检验发现,如果按照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其他人员以及农林牧副渔业人员来前后排序,它们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即基本上从前至后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值的得分依次降低,且每一种职业和与之相邻的职业差异不显著,而与相隔的职业类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差异显著(见表9,12)。 (张秀阁 梁宝勇)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