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30
心理分离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该扩展模型认为心理分离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受到个体第一评估和第二评估的调节,而心理分离与紧张、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又受到个体积极再评估和问题解决的调节,如图2(Sonnentag&Fritz,2015)。具体来讲,工作压力大时,如果个体判断该压力不构成威胁或者自己有能力应对,那么个体非工作时间里可以完成心理分离过程,而且心理分离程度低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对个体造成损伤,如果员工工作体验积极或者下班后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那么心理分离程度低对个体紧张和幸福感的消极影响会降低。该扩展模型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以事务性压力理论为借鉴,进一步丰富了压力一分离模型并细化了压力一分离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它的适应条件。

    3.1.3 心理分离的自我调节模型

    以往的研究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个体休息时难以从工作中分离的原因,而且对于心理分离的定义也较模糊。Smit在目标系统理论(Kruglanski&Sleeth-Keopler。2002)的基础上,重塑了心理分离的概念并提出心理分离的自我调节模型,如图3(Smit,2014)。Smit将心理分离看作一个目标导向的状态,个体心理分离程度低表明工作目标仍然处于激活状态而且仍可被提取。Smit认为个体难以从工作中分离的原因是,个体难以从未完成或失败的目标中分离。未完成或失败的目标会一直占据个体的注意力资源,直到目标得到解决或被放弃。而当目标被完成,该目标和它的关联网络不再被激活,也不容易被提取,个体可以将注意力从已完成的事物转移到新的目标上,该机制说明了已完成的目标不会阻碍个体心理分离的原因。Smit认为目标特性在目标与心理分离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目标特性包括:目标效价、目标期望以及目标承诺。

    Smit认为心理分离程度低表明工作相关的目标持续激活会造成个体执行控制资源的负担。执行控制指的是意识思考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Diamond,2013)。执行控制会损耗个体的认知资源,有研究证明执行控制功能与自我控制消耗的是同一资源(Kaplan&Berman,2010)。自我调节损耗被定义为自我控制执行后个体的调节资源损耗的状态(例如。在不高兴的时候做出微笑的表情),研究发现未完成的遗留任务会造成自我调节的损耗(Masicampo&Baumeister,201 1b)。

    该模型清楚地解释了个体在非工作时间里难以分离是因为工作目标没有被完成或失败,并将心理分离的概念具体化,扩展了心理分离研究的理论。此模型证明心理分离程度低与个体自我消耗状态增长有关,提供了心理分离自我调节作用的证据。同时,此模型也验证了计划行为是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分离水平的一种方式,突破了心理分离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3.2 测量方法

    目前心理分离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Etizon等(1998)创建了第一个测量心理分离的问卷,该量表共有6个条目,主要测量个体在空闲时间里与工作保持联系和思考工作的频率。

    Siegrist等在2004年编制了测量个体过度承诺的6条目量表(α=0.83),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l(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De Jonge,Bosma,Peter,&Siezrist(2000)将过度承诺定义为“过度的想要被赞扬或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而VonThiele Sehwarz(2011)认为过度承诺包含了个体难以从工作中分离或难以进行恢复的含义。因此,该量表后来被用来测量个体心理分离程度,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从工作中分离的程度越高。

    Sonnentag和Fritz(2007)在情绪调节和工作压力恢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我报告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创建了恢复体验问卷(The RecoveryExperience Questionnaire),并强调心理分离是恢复体验的核心部分。该问卷共包括心理分离、放松、掌握经历和控制四个方面,其中的4个条目(α=0.84)测量个体在近期几周里的心理分离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计分从l(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该量表在往后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3.3 心理分离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中,心理分离的影响因素较多集中在工作压力等外部因素。后来有的研究学者也探索了个体的工作态度等内部因素,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阐述心理分离的影响因素。

    3.3.1 心理分离的内部影响因素

    行动状态指向。行动一状态指向指的是如果个体将注意力分配到当前情境和任务上,那么个体倾向于行动指向。如果个体反复思考已发生的情境和失误,那么个体倾向于状态指向。由此可见,相比状态指向的个体,行动指向的个体下班后可能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当前情境中,而不是回想当天工作发生的事情。行动一状态指向在心理分离研究中多作为控制变量出现(Sonnentag&Bayer,2005)。

    工作卷入。工作卷入是个体心理认同自己工作的一种认知或信念状态(Kanungo,1982)。相比工作卷入程度低的个体,卷入程度高的个体更加认同和重视工作,对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难免会在休息时间继续处理工作。Sonnentag和Kruel(2006)的研究验证了工作卷入与个体心理分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持有高工作卷入的个体晚上回到家难以从工作中分离出来会继续思考或从事工作有关的事情。

    个体恢复的自我效能感。恢复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从恢复时间和恢复机会中受益的能力预期(Sonnentag&Kruel,2006)。Sonnentag和Kruel(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恢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相比,恢复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的心理分离程度更高。当预期可以在休息时间得到恢复时,个体很容易从工作中分离出来并得到恢复。即使工作浮现在脑中,个体也认为这些想法是短暂的能够很快的被“克服”。但是。当预期不能在休息时间得到恢复时,个体不会参与有助于分离的活动。 (王小鸥 姜媛 周荃 汤芳 方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