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41
有意遗忘与自我参照:基于储存—提取模型的新方法(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3.1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研究的争论

    目前关于自我参照与有意遗忘效应关系的研究围绕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侧重于从编码的角度考查自我参照加工的优势效应(李文娟等,2005),即自我参照条件下的遗忘项目的回忆量显著增加。具体来说在自我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学习项目的编码会更加细致,在测试阶段也不会对这些项目产生提取抑制,有意遗忘效应也会被减弱(周爱保,张奋,马小凤,李建升,夏瑞雪,2015;Araya,Akrami,&Ekehammar,2003;Dulaney,Marks,&Link,2004)。梁娜(2008)发现在自我参照条件下被试对情绪形容词没有出现有意遗忘,证明信息加工水平会影响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效应。以上这些现象可以用有意遗忘的选择性复述理论解释,也就是与自我相联系的信息在加工时获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编码更加精细。在遗忘线索呈现后虽然被试会尝试主动遗忘,但是因为材料的深度加工遗忘效果并不好;同时由于个体认知资源的有限,在记住了更多的遗忘项目后,对记忆项目的识记会相对变少。这样有意遗忘效应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另一种观点从抑制的角度说明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效应,即良好的记忆具备可选择性,记住需要记住的信息,同时忘掉、忽略或压制那些需要忘记的信息(李文娟等,2005),自我参照条件下的遗忘项目的回忆量会更少。具体来说,因为自我在个体的意识层面非常独特,所以只要是与自我有关的信息都会得到更加细致的编码,被试在处理有意遗忘指导语时是用某种方法将遗忘项与记忆项分开,遗忘材料和记忆材料在自我参照条件下由于精细编码的作用会具有更高的分辨性并且认知资源和复述机则会留给记忆项;而由指导语诱发的抑制机制会将那些遗忘项尽量排除在意识之外,从而产生了有意遗忘,也就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有意遗忘,而他人参照下无有意遗忘(李茂宁,2007;李文娟等,2005;杨文静等,2014)。有意遗忘的提取抑制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是自我参照条件增强了记忆项目与遗忘项目心理上的分离;然后由于遗忘指令的作用会抑制先前学习过的遗忘项目,造成被试在提取遗忘材料时受到了阻碍或抑制,这就让遗忘材料的回忆或再认成绩比记忆材料差。这样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究竟是受编码水平的影响还是抑制水平的影响甚至是编码和抑制机制的共同作用就成为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焦点。

    3.2材料对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研究的影响

    在进行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研究时,识记材料的选取非常重要,因为材料的性质也是影响自我参照效应和有意遗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识记材料为名词时诱发的自我参照效应比人格形容词要小(梁娜,2008;刘新明,朱滢,2002),而记忆材料具有情绪性时不同的研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第一种编码的观点下,杨文静等(2014)用带情绪的人格形容词材料发现了再认法测试结果无情绪效应而回忆法测试结果出现了情绪效应。因为在再认法测试中被试不需要自己构建提取线索,而回忆法测试中被试需要自己构建提取线索,主动性很强。每个人都有自我提升的动机,在自我参照条件下更乐于回忆那些与自己相关联的积极信息以及回忆出很少的负性自我信息以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因此正性词语的回忆没有表现出有意遗忘现象而中性、负性词语表现出了有意遗忘。在他人参照条件下,正性词语的回忆出现了有意遗忘而中性、负性词语无有意遗忘。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遗忘条件下三种词性词汇的回忆率无差异而在记忆条件下记住了更多的正性词。这说明正常的个体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作用在记忆时对正性词有加工偏向(KennedV,Mather,&Carstensen,2004;Mather&Carstensen,2005)。在第二种抑制的观点下,Power,Dalgleish,Clfiudio,Tata和Kentish(2000)研究了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个体的自我参照与有意遗忘之间的关系,发现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都存在有意遗忘只是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形容词的提取相对容易,说明了自我参照的优势效应不能阻止认知抑制机制对情绪材料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Wessel和Mere-kelbaeh(2006)、MeNally,Claney,Barrett和Parker(2004)采用情緒词作为实验材料,结果都发现词语的情绪性并没有对有意遗忘产生影响。因此,在不考虑情绪及人格的研究中,我们为了控制额外变量可以选取常见的名词作为识记材料。

    4以多项式模型为基础测量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的储存和提取过程

    综上所述,先前的研究对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并且存在许多争议。Rummel等(2016)运用多项式建模技术和储存提取模型量化了有意遗忘过程中的储存和提取,这就为人们研究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因为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是与记忆和遗忘相伴而生的,理清了记忆与遗忘过程中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但是,Rummel等人的研究仅仅只是通过实验说明了在两种经典有意遗忘范式下不同的回忆方式是否会产生有意遗忘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储存与提取的差异,并没有通过比较储存与提取参数来验证各个有意遗忘理论的适用性即如何用有意遗忘理论来解释有意遗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用词对结合储存提取模型来测量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的内部心理机制。

    4.1储存-提取模型

    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MPT)模型是一类处理分类数据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该模型从观察到的行为现象中分离出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Batehelder&Riefer,1999)。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使用的MPT模型为储存提取模型(storage-retrievalMPTmodel,图1),该模型在自由-线索回忆范式(free-then-cued-recallparadigm)的基础上研究单词对的记忆(Riefer&Rouder,1992;Rouder&Batehelder,1998),并且被用来比较有意遗忘不同范式的储存和提取过程。 (宋耀武 王润洲 刘昌昊 赵小军)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