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框架和社会距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2)
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问卷收集数据,以文字形式呈现方案让被试对其进行选,该方法并不直观,且无法对反应时进行收集处理。本研究整合前人的理论观点,旨在采用新颖的任务范式-DeMartino等人(2006)的金錢博弈任务范式,通过计算机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距离进行操纵,通过对行为数据的分析探讨社会距离与任务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不会向被试提供其在上一轮的决策结果,使其不会受到上一轮决策结果的影响。根据刘永芳,毕玉芳和王怀勇(2010)提出的“自我提升假设”(self-promotion hypothesis),针对行为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获益框架下,自我决策时的风险寻求倾向强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H2:损失框架下,自我决策时的风险寻求倾向低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目前关于社会距离对决策过程影响的脑机制研究较少。Seger,Stone和Keenan(2004)对自我一他人决策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为自己选择喜爱的食物时旁中央小叶和前侧楔前叶被大大激活,而在为他人决策时激活后侧扣带回和楔前叶。该研究表明自我一他人决策确实会引起不同脑区的激活。Albrecht,Volz,SuRer,Laibson和vonCramon(2011)采用fMRI技术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现自我决策和他人决策时负责情绪的脑区的激活水平不同
当即奖励能够激活前扣带皮层和前内侧额叶皮质,而当为他人决策时,却没有发现这些区域的激活(刘翠翠,陈彬,刘磊鑫,原献学,汪祚军,2013)。IMRI技术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帮助研究者对决策过程发生的脑区进行精确的定位,随后,研究者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对自我一他人决策过程中发生的认知过程给出了解释。研究发现了社会距离影响决策过程会诱发FRN、P300以及晚期正波等脑电成分,其中,FRN与P300成分分别反映了结果评价中大脑的早期带有情绪启发的半自动化加工以及后期自上而下的认知评价加工,晚期正波(LPP)反映的是个体的再评价过程。例如,Leng和Zhou(2010)的研究采用虚拟观察下的金钱博弈任务,要求脑电被试在赌博游戏中除了观察自己的奖惩方案(+25、+5、25和5)外,还要观察朋友或陌生人的选择方案,发现该任务诱发了FRN成分且该成分对效价敏感:看到“-”时的波幅显著大于看到“+”时的波幅,看到自己的奖惩方案时的波幅显著大于看到朋友和陌生人的奖惩方案,但朋友和陌生人条件下的波幅则没有发下显著差异。而P300成分在自己、朋友和陌生人条件下的波幅则两两显著。同时发现,晚期正成分(LPP)只受到反馈效价的影响。该项研究表明FRN成分只是对奖惩方案的效价和金额大小敏感,但却不会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由于P300成分与个体的动机、注意等认知过程相关联,很明显可以看到P300受到了社会距离的调节。Ma等(2011)采用与Leng和Zhou(2010)类似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社会距离与卷入程度下的脑电成分,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被试无论是否亲自参与赌博游戏,P300都会受到反馈效价与社会距离的影响,而只有当被试不参加游戏时,FRN才会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和刘孟超(2014)的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发现,亲密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此外,有研究发现个体在各种状态下都会出现N350成分,而在轻度睡眠的情况下却诱发了最大的N350波幅,因此认为N350成分反映的是与减少信息加工有关的认知抑制过程(Kfillai,Harsh,&Voss,2003)。在本研究中,由社会距离引发的认知冲突是否也会在N350成分上有所显示,当为他人决策时,个体是否会为了保存认知资源而抑制相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ERP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较好的对被决策过程中的脑电成分进行记录与分析。基于前人的成果及理论解释,本研究探讨了被试在为社会距离远近程度不同的人决策时大脑的加工过程,考虑P300成分与动机、注意等认知过程有关,N350与晚期成分可能与决策冲突联系紧密,基于此,针对脑电结果提出以下假设:
H3:P300成分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为自我决策时的波幅显著高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H4:N350成分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为为陌生人决策诱发的波幅大于为自己决策和为朋友决策;
H5:晚期成分参与决策的再评价过程,在不同社会距离条件下差异显著,表现为为陌生人决策诱发的波幅大于为自己决策和为朋友决策。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暨南大学的1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有偿被试,男6名,女7名,年龄18-23岁,平均为20.1岁。接受的教育年限均超过13年,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相应的报酬。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
2.2实验材料
在100元以内,随机选取了4个数字:25元、50元、75元、100元,作为初始金额。选取20%、40%、60%、80%四种概率作为决策中的风险概率。备择方案中的正性描述为“保留”,负性描述为“失去”。所有的数字大小均为18号宋体,随机呈现于17英寸计算机的屏幕中央。
2.3实验设计和程序
本实验采用2(任务框架:正性描述/负性描述)×3(社会距离:自己/朋友/陌生人)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选择偏好,测量指标为被试选择风险选项的概率,以及被试在决策时的脑电成分。
实验开始前先使被试熟悉实验任务情境,实验中被试将面临“得到”和“失去”两种情境。在两种情境下被试都面临两种选择:确定的无风险选项和不确定的风险选项。每个trial中,屏幕中央首先会出现注视点“+”提示实验开始,呈现时间为300 ms-500 ms之间的随机值,之后呈现一个金钱数额(eg.100元),呈现时间为2000ms,被试需要对接下来的两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在本轮游戏中的收益。其中一种为确定方案(e.g得到20元),另一种为赌博方案(e.g 20%的概率得到100元),赌博方案会以饼状图的方式直观呈现,绿色代表得到全部金额的概率,红色代表失去全部金额的概率。初始金额与方案之间设置300500 ms的随机屏,以排除初始金额屏的脑电干扰。确定方案与赌博方案在屏幕上的位置采用ABBA平衡。实验时要求被试将右手食指和中指依次放在数字键“1”和“2”上,如果选择左边的确定方案按“1”,如果选择右边的赌博方案按“2”。方案屏会在被试按键后消失进入下一个trial,若被试在4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则自动进入下一个trial。实验流程见图1。 (刘耀中 刘敏 彭滨)
H1:获益框架下,自我决策时的风险寻求倾向强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H2:损失框架下,自我决策时的风险寻求倾向低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目前关于社会距离对决策过程影响的脑机制研究较少。Seger,Stone和Keenan(2004)对自我一他人决策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为自己选择喜爱的食物时旁中央小叶和前侧楔前叶被大大激活,而在为他人决策时激活后侧扣带回和楔前叶。该研究表明自我一他人决策确实会引起不同脑区的激活。Albrecht,Volz,SuRer,Laibson和vonCramon(2011)采用fMRI技术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现自我决策和他人决策时负责情绪的脑区的激活水平不同
当即奖励能够激活前扣带皮层和前内侧额叶皮质,而当为他人决策时,却没有发现这些区域的激活(刘翠翠,陈彬,刘磊鑫,原献学,汪祚军,2013)。IMRI技术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帮助研究者对决策过程发生的脑区进行精确的定位,随后,研究者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对自我一他人决策过程中发生的认知过程给出了解释。研究发现了社会距离影响决策过程会诱发FRN、P300以及晚期正波等脑电成分,其中,FRN与P300成分分别反映了结果评价中大脑的早期带有情绪启发的半自动化加工以及后期自上而下的认知评价加工,晚期正波(LPP)反映的是个体的再评价过程。例如,Leng和Zhou(2010)的研究采用虚拟观察下的金钱博弈任务,要求脑电被试在赌博游戏中除了观察自己的奖惩方案(+25、+5、25和5)外,还要观察朋友或陌生人的选择方案,发现该任务诱发了FRN成分且该成分对效价敏感:看到“-”时的波幅显著大于看到“+”时的波幅,看到自己的奖惩方案时的波幅显著大于看到朋友和陌生人的奖惩方案,但朋友和陌生人条件下的波幅则没有发下显著差异。而P300成分在自己、朋友和陌生人条件下的波幅则两两显著。同时发现,晚期正成分(LPP)只受到反馈效价的影响。该项研究表明FRN成分只是对奖惩方案的效价和金额大小敏感,但却不会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由于P300成分与个体的动机、注意等认知过程相关联,很明显可以看到P300受到了社会距离的调节。Ma等(2011)采用与Leng和Zhou(2010)类似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社会距离与卷入程度下的脑电成分,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被试无论是否亲自参与赌博游戏,P300都会受到反馈效价与社会距离的影响,而只有当被试不参加游戏时,FRN才会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和刘孟超(2014)的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发现,亲密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此外,有研究发现个体在各种状态下都会出现N350成分,而在轻度睡眠的情况下却诱发了最大的N350波幅,因此认为N350成分反映的是与减少信息加工有关的认知抑制过程(Kfillai,Harsh,&Voss,2003)。在本研究中,由社会距离引发的认知冲突是否也会在N350成分上有所显示,当为他人决策时,个体是否会为了保存认知资源而抑制相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ERP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较好的对被决策过程中的脑电成分进行记录与分析。基于前人的成果及理论解释,本研究探讨了被试在为社会距离远近程度不同的人决策时大脑的加工过程,考虑P300成分与动机、注意等认知过程有关,N350与晚期成分可能与决策冲突联系紧密,基于此,针对脑电结果提出以下假设:
H3:P300成分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为自我决策时的波幅显著高于为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H4:N350成分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为为陌生人决策诱发的波幅大于为自己决策和为朋友决策;
H5:晚期成分参与决策的再评价过程,在不同社会距离条件下差异显著,表现为为陌生人决策诱发的波幅大于为自己决策和为朋友决策。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暨南大学的1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有偿被试,男6名,女7名,年龄18-23岁,平均为20.1岁。接受的教育年限均超过13年,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相应的报酬。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
2.2实验材料
在100元以内,随机选取了4个数字:25元、50元、75元、100元,作为初始金额。选取20%、40%、60%、80%四种概率作为决策中的风险概率。备择方案中的正性描述为“保留”,负性描述为“失去”。所有的数字大小均为18号宋体,随机呈现于17英寸计算机的屏幕中央。
2.3实验设计和程序
本实验采用2(任务框架:正性描述/负性描述)×3(社会距离:自己/朋友/陌生人)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选择偏好,测量指标为被试选择风险选项的概率,以及被试在决策时的脑电成分。
实验开始前先使被试熟悉实验任务情境,实验中被试将面临“得到”和“失去”两种情境。在两种情境下被试都面临两种选择:确定的无风险选项和不确定的风险选项。每个trial中,屏幕中央首先会出现注视点“+”提示实验开始,呈现时间为300 ms-500 ms之间的随机值,之后呈现一个金钱数额(eg.100元),呈现时间为2000ms,被试需要对接下来的两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在本轮游戏中的收益。其中一种为确定方案(e.g得到20元),另一种为赌博方案(e.g 20%的概率得到100元),赌博方案会以饼状图的方式直观呈现,绿色代表得到全部金额的概率,红色代表失去全部金额的概率。初始金额与方案之间设置300500 ms的随机屏,以排除初始金额屏的脑电干扰。确定方案与赌博方案在屏幕上的位置采用ABBA平衡。实验时要求被试将右手食指和中指依次放在数字键“1”和“2”上,如果选择左边的确定方案按“1”,如果选择右边的赌博方案按“2”。方案屏会在被试按键后消失进入下一个trial,若被试在4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则自动进入下一个trial。实验流程见图1。 (刘耀中 刘敏 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