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315291
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交叉滞后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2期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发现(见图3):T1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T2同伴关系预测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但Tl同伴关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权威型教养方式(β=-0.11,p<0.05);T1专制型教养方式对T2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3,p<0.05),T1同伴关系对T2专制型教养方式的预测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T1放任型教养方式对T2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2,p<0.05),T1同伴关系对T2放任型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1,p<0.05),表明在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关系中,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大程度上影响低年级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更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同时,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具有顯著的交叉滞后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行为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发现(见图4):T1权威型、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T2学业行为与T1学业行为对T2权威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预测系数均不显著;T1放任型教养方式对T2学业行为的预测系数不显著,但T1学业行为对T2放任型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4,p<0.05),表明在教养方式与学业行为的关系中,学业行为更大程度上影响低年级小学生的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

    4讨论

    4.1低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从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到二年级第一学期末6个月的时间里,低年级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谢蓓芳等,2004;Cowan,Cowan,Ablow,Johnson,&Measelle,2005)。本研究中,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的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则相反,提示我们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4.2教养方式对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T1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2同伴关系,正向预测学校回避。这一研究结果与Clark和Ladd(200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良性互动会影响到儿童是否能成功的处理同伴关系以及是否能比较顺利地加入某个团体。在日常教养中,父母对儿童采用以强制、惩罚和消极情感为特点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可能使儿童在学校中出现偏常的行为。于此同时,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操控也会使儿童的自主性、自信心下降。当儿童对他们的能力产生了消极思想和焦虑,这种负性情感反应会让他们体会到更低的能力感从而触发了压力机制,加强了无力感(Rees&Freeman,2009),这种无力感会导致儿童行为退缩,进而导致不良的同伴关系。父母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适应发展。一项从幼儿园到5年级的追踪研究表明,长期被同伴排斥和欺负,会导致儿童早期的同伴拒绝;早期同伴拒绝与学校回避度增高有关(Buhs,2005)。伴随着在专制教养方式中不断增加的不良同伴关系,其学校回避也在不断加强。另外,Walker和MacPhee(2011)研究发现父母的强制型行为控制与学前儿童的不顺从有关,而顺从则会造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迟滞,进而影响儿童在入学初期各方面的适应和发展,容易导致儿童对学校产生回避行为。

    4.3学校适应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反作用

    研究结果并未发现发T1权威型教养方式对T2同伴关系的预测作用,而T2同伴关系对T1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同伴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之后的权威型教养行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当儿童进入小学后,与同伴有了更多的交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指出,家庭环境对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发展形成长期影响的是同伴群体(Harris,1995)。Hughes和Im(2016)的研究发现,从1年级到4年级,其同伴喜欢的比率逐年上升。良好的同伴关系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有效的缓解了其他不良因素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人际适应能力显著提高。这些积极的效果进而会延伸到与父母的沟通互动中,促进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产生与父母的良性互动。在这过程中,父母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父母采用更加民主、温暖、支持的方式对待儿童。

    与此同时,T1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T2孩子的学业行为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T1儿童的学业行为对T2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孩子在学期末学业表现越好,父母对儿童的忽视、不自信程度就越低,放任程度就越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谢燕婷,2004),其原因可能在于,相比于孩子的同伴关系等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中国父母尤为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取得学业成就的期望很高(周东明,1995)。儿童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是影响家长对儿童投入,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启示我们,父母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不要以偏概全,要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要有信心,鼓励、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4.4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也发现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学校喜欢、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相互预测关系。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现了更多的独生子女(4个祖父母,一对父母,一个孩子)家庭模式,进而出现了更多以溺爱、放纵为特点的放任型教养方式。研究显示放任型的家长强调以帮助的形式去促进儿童发展。在放任型成人监督的环境中,儿童受到热情、慈爱的对待,这些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帮助者,但不认为自己应积极地负责塑造儿童现在或未来的行为。结果,放任型家长无法教会儿童如何行为得体,他们经常忽视儿童的任性,很少提出要求,并且几乎不让儿童承担责任(Shaffer,Fisher,Lucas,Dulcan,&Schwab-Stone,2000)。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几乎没有什么是社会适应及什么不是社会适应的概念,因而无法形成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心理准则。儿童很难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心,他们的过分行为往往被看做是幼稚的、不可取的、不被同伴及成人接受的。这种行为的消极后果使儿童感到焦虑和自卑,儿童觉得失去了同伴、教师等支持来源,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没有成就感,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Patterson&Stouthamer-Loeber,1984)。儿童在学校感受到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使其急于寻求心理上的补偿,而父母是儿童主要的支持来源,父母对儿童的关爱可以有效缓解学校同伴关系不良以及厌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很容易造成一种不良循环,使得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产生对学校、对人际交往的反感,加剧儿童的适应不良。

    4.5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交互影响,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以父母自我报告的方式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合并一起来考虑,考察了儿童的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虽然通过统计的方法考察了共同偏差效应,但变量间关系的估计仍然会受到系统误差的影响(Whitbeck etal,1991),未来研究需要采用多主体报告的方式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而且,研究中只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进行了两次追踪,在未来研究中可增加追踪次数,以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动态、稳定的分析。其次,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研究只探讨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未来研究仍然有待于探讨其他因素,如个体自身特征、家庭背景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等在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所起的作用,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相关因素对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影响。

    5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2)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专制型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关系,正向预测学校回避,前测的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权威型教养方式,前测的学习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放任型教养方式,而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学校喜欢、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交叉滞后效应。 (卢富荣 刘丹丹 李杜芳 王耘)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