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2)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抵制诱惑范式和分享任务来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假设如下:
第一,自我损耗会抑制儿童在分享任务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糖果数量显著少于控制组,且优先考虑分享给自己。
第二,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自我损耗对儿童利他分享的影响逐渐降低。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随机选择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包括大班42人(男生20人、女生22人,平均年龄6岁9个月)、中班62人(男生34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5岁9个月)、小班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4岁11个月)。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控制组,分组情况如表l所示。所有被试儿童均报告视力正常、无红绿色盲,且从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同时对儿童来说,主试是完全陌生的。
2.2实验地点
实验在幼儿园内一间独立、安静、明亮的阅读室中进行,主试与被试相对而坐,中间的桌子大小适中,保证主试与被试交流顺畅且实验材料能合理摆放、互不重叠。实验全程录音,以便后续材料的整理。
2.3实验程序
采用2x3被试问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损耗类型(损耗组vs.控制组)、年级(大班vs.中班VS.小班),记录被试在分享任务中分享给自己和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量、种类及每个任务中第一颗巧克力豆的归属。
正式实验前,主试与被试进行简短交流,以缓解被试面对陌生人时的紧张和焦虑。待被试情绪稳定且交流顺畅之后,主试询问被试“是否喜欢吃饼干”、“是否喜欢吃巧克力豆”。若答案均为“是”,则实验继续进行;若有一个答案为“否”,则重复提问并询问原因,三次提问后答案仍为“否”,则终止实验,该被试剔除。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试需保证被试情绪稳定无波动,以防止情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3.1损耗任务
儿童自我损耗任务的施测,参考Baumeister等(1998)抵制诱惑的实验材料设计如下:
将被试带入充满饼干香味(嗅觉)、贴有巧克力蛋糕、饼干、糖果等图片(视觉)的室内,面前桌子上摆有两种食物:饼干和萝卜。询问被试更想吃哪一个,若答案为“饼干”,则实验继续;若答案为“萝卜”,则重复询问,三次提问后答案仍不变化,则终止实验,该被试剔除。损耗组要求被试忍住不吃饼干,但必须吃下一块萝卜;控制组被试可随意品尝。5分钟后进行分享任务,期间损耗组被试若试图品尝饼干,主试不能讲话,只用动作做出恰当的阻止。
2.3.2分享任务
任务一结束后,不给被试任何反馈,直接进入分享任务。借鉴Rochat等(2009)研究儿童分配公平意识的范式,共有7个连续任务,包含4种情境:数量是否可以均分;糖豆种类(普通、特殊);被试是否为所分配糖豆的接受者;儿童对分配好的糖豆是否有选择权。为避免被试在数量认知上的困难,每次用于分配的糖豆数量不超过7个,且倒出来时,盘子容量必须够大以防止糖豆互相重叠。本研究选取的普通糖豆为小颗褐色巧克力麦丽素,特殊糖豆为大颗金色巧克力豆。实验助理在一旁观察,并记录被试在每个任务中分配巧克力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第一颗巧克力豆的归属(杨恒,2009)。如果在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中,被试有4次或4次以上将第一颗巧克力豆分给自己或自己同侧,表明被试倾向于优先将巧克力豆分给自己,则将被试定义为优先分享端;反之,则他人(主试)为优先分享端。各任务中糖豆的数量和组合如表2所示。
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在损耗任务中的感受:(损耗任务进行时)是否还想吃饼干/萝卜?是一直在忍着还是就忍了一小会儿呢?是否难过?整个实验过程中心情如何?
2.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进行录入、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实验操纵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Baumeister et al,1998;Muraven,Gagn6,&Rosman,2008;Kammrath et al,2015),虽然所有损耗组被试都成功拒绝了饼干,但他们报告饼干的诱惑远大于萝卜的诱惑,自己经历更多的忍耐过程,与控制组相比会消耗更多的自制力,即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本研究根据录音文件分析可知:100%的控制组被试(n=68)报告自己在吃喜欢的饼干时,并不想吃萝卜,也没有忍耐自己的欲望;93%的损耗组被试(n=71)报告自己在吃萝卜时,仍然很想吃饼干,其中86%的被试(n=61)报告自己经历了持续的忍耐(“一直在忍着”),14%的被试(n=10)报告自己只是短暂地忍耐了一下(“就忍了一会儿”)。由于忍耐过程本身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影响之后的自我控制行为,因而综上所述,抵制诱惑范式对幼儿自我损耗的启动是有效果的,即本研究的实验操作是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控制两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的差异是由自我损耗造成的,而不是由额外变量(情绪状态)导致的。考虑儿童被试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试在实验进行中时刻关注被试儿童的情绪变化,有效被试均未出现情绪波动。实验结束后的访谈中:所有被试(N=144)均表示游戏玩得很开心;在没有吃到自己想吃的饼干时,9%的损耗组被试(n=7)表示有轻微的难过,但很短暂;其他被试(n=137)均表示实验过程中一直比较开心,没有难过等其他负性体验。据此,排除情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特点
以自我损耗状态和年级为分析维度,本研究对儿童分给主试或者对侧容器中的巧克力豆数量占所分巧克力豆总数的百分比及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将儿童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量为总数的50%视为利他基线,分析儿童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发现:控制組被试分配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低于总数的50%,但差异并不显著t(167)=-1.74,p>0.05;损耗组被试分配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显著低于50%,分给他人的数量都显著低于特殊巧克力豆总数的50%。即在巧克力豆的总体分配上,损耗组被试的分享行为极具利己性;而特殊巧克力豆的分配上,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分享行为都极具利己性。 (付聪 韩仁生)
第一,自我损耗会抑制儿童在分享任务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糖果数量显著少于控制组,且优先考虑分享给自己。
第二,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自我损耗对儿童利他分享的影响逐渐降低。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随机选择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包括大班42人(男生20人、女生22人,平均年龄6岁9个月)、中班62人(男生34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5岁9个月)、小班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4岁11个月)。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控制组,分组情况如表l所示。所有被试儿童均报告视力正常、无红绿色盲,且从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同时对儿童来说,主试是完全陌生的。
2.2实验地点
实验在幼儿园内一间独立、安静、明亮的阅读室中进行,主试与被试相对而坐,中间的桌子大小适中,保证主试与被试交流顺畅且实验材料能合理摆放、互不重叠。实验全程录音,以便后续材料的整理。
2.3实验程序
采用2x3被试问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损耗类型(损耗组vs.控制组)、年级(大班vs.中班VS.小班),记录被试在分享任务中分享给自己和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量、种类及每个任务中第一颗巧克力豆的归属。
正式实验前,主试与被试进行简短交流,以缓解被试面对陌生人时的紧张和焦虑。待被试情绪稳定且交流顺畅之后,主试询问被试“是否喜欢吃饼干”、“是否喜欢吃巧克力豆”。若答案均为“是”,则实验继续进行;若有一个答案为“否”,则重复提问并询问原因,三次提问后答案仍为“否”,则终止实验,该被试剔除。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试需保证被试情绪稳定无波动,以防止情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3.1损耗任务
儿童自我损耗任务的施测,参考Baumeister等(1998)抵制诱惑的实验材料设计如下:
将被试带入充满饼干香味(嗅觉)、贴有巧克力蛋糕、饼干、糖果等图片(视觉)的室内,面前桌子上摆有两种食物:饼干和萝卜。询问被试更想吃哪一个,若答案为“饼干”,则实验继续;若答案为“萝卜”,则重复询问,三次提问后答案仍不变化,则终止实验,该被试剔除。损耗组要求被试忍住不吃饼干,但必须吃下一块萝卜;控制组被试可随意品尝。5分钟后进行分享任务,期间损耗组被试若试图品尝饼干,主试不能讲话,只用动作做出恰当的阻止。
2.3.2分享任务
任务一结束后,不给被试任何反馈,直接进入分享任务。借鉴Rochat等(2009)研究儿童分配公平意识的范式,共有7个连续任务,包含4种情境:数量是否可以均分;糖豆种类(普通、特殊);被试是否为所分配糖豆的接受者;儿童对分配好的糖豆是否有选择权。为避免被试在数量认知上的困难,每次用于分配的糖豆数量不超过7个,且倒出来时,盘子容量必须够大以防止糖豆互相重叠。本研究选取的普通糖豆为小颗褐色巧克力麦丽素,特殊糖豆为大颗金色巧克力豆。实验助理在一旁观察,并记录被试在每个任务中分配巧克力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第一颗巧克力豆的归属(杨恒,2009)。如果在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中,被试有4次或4次以上将第一颗巧克力豆分给自己或自己同侧,表明被试倾向于优先将巧克力豆分给自己,则将被试定义为优先分享端;反之,则他人(主试)为优先分享端。各任务中糖豆的数量和组合如表2所示。
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在损耗任务中的感受:(损耗任务进行时)是否还想吃饼干/萝卜?是一直在忍着还是就忍了一小会儿呢?是否难过?整个实验过程中心情如何?
2.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进行录入、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实验操纵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Baumeister et al,1998;Muraven,Gagn6,&Rosman,2008;Kammrath et al,2015),虽然所有损耗组被试都成功拒绝了饼干,但他们报告饼干的诱惑远大于萝卜的诱惑,自己经历更多的忍耐过程,与控制组相比会消耗更多的自制力,即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本研究根据录音文件分析可知:100%的控制组被试(n=68)报告自己在吃喜欢的饼干时,并不想吃萝卜,也没有忍耐自己的欲望;93%的损耗组被试(n=71)报告自己在吃萝卜时,仍然很想吃饼干,其中86%的被试(n=61)报告自己经历了持续的忍耐(“一直在忍着”),14%的被试(n=10)报告自己只是短暂地忍耐了一下(“就忍了一会儿”)。由于忍耐过程本身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影响之后的自我控制行为,因而综上所述,抵制诱惑范式对幼儿自我损耗的启动是有效果的,即本研究的实验操作是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控制两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的差异是由自我损耗造成的,而不是由额外变量(情绪状态)导致的。考虑儿童被试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试在实验进行中时刻关注被试儿童的情绪变化,有效被试均未出现情绪波动。实验结束后的访谈中:所有被试(N=144)均表示游戏玩得很开心;在没有吃到自己想吃的饼干时,9%的损耗组被试(n=7)表示有轻微的难过,但很短暂;其他被试(n=137)均表示实验过程中一直比较开心,没有难过等其他负性体验。据此,排除情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特点
以自我损耗状态和年级为分析维度,本研究对儿童分给主试或者对侧容器中的巧克力豆数量占所分巧克力豆总数的百分比及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将儿童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量为总数的50%视为利他基线,分析儿童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发现:控制組被试分配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低于总数的50%,但差异并不显著t(167)=-1.74,p>0.05;损耗组被试分配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显著低于50%,分给他人的数量都显著低于特殊巧克力豆总数的50%。即在巧克力豆的总体分配上,损耗组被试的分享行为极具利己性;而特殊巧克力豆的分配上,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分享行为都极具利己性。 (付聪 韩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