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3)
3.2.1儿童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儿童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巧克力豆总体分享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特殊巧克力豆分享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优先分享端的性别差异不显著,x2(2.142)=0.39,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2005;赖佳欣,杨恒,郭力平,2012),因此在之后的分析中,不再考虑性别因素。
3.2.2儿童分享行为的年级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儿童分享行为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优先分享端和特殊巧克力豆分享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总体巧克力豆分享的年级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中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M=41.18,SD 13.78)在0.05水平上显著少于大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M=47.04,SD=6.30);中班与小班、小班与大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的差异不显著。
3.3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3.3.1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影响
以损耗状态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享的优先性方面,损耗组被试更倾向于优先分享给自己,x2(2.142)=9.70,p<0.01;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显著少于控制组被试,t(1.142)=-6.68,p<0.001,Cohen's d=1.12,即表现出更大的利己傾向;同样,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损耗组比控制组被试的利己倾向更大。
3.3.2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以损耗状态(损耗组VS.控制组)、年级(大班VS.中班vs小班)为自变量,以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占总数的百分比和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作2x3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在分
(1)在分享的优先性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如图1所示:中班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在分享的优先性上有显著差异,控制组被试更多倾向于优先分享给他人,F=16.95,p<0.001;而小班(F(3138)=0.54,p>0.05)和大班(F(3138)=0.02,p>0.05)的差异并不显著。
(2)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方面,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班的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特殊巧克力豆显著少于控制组被试,F(3138)=27.77,p<0.001;而小班(F(3138)=3.07,p>0.05)和大班(F(3138)=0.73,p>0.05)的差异并不显著。
(3)在巧克力豆总体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在巧克力豆总体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如图3所示,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班损耗组和控制组差异并不显著,小班和中班的控制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体显著高于损耗组被试。
此外,从总体来看,损耗状态对三个年级被试的影响存在不同:大班的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差异不显著;中班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差异在0.001水平上显著小班的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差异在0.01水平上显著。
4讨论
4.1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特点
本研究运用抵制诱惑和巧克力豆分享任务来考察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损耗组和控制组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都低于总数的50%;而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利己倾向,控制组分享给自己的特殊巧克力豆大于总数的60%,损耗组分享给自己的特殊巧克力豆数量超过总数的75%,这一结果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有关。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亲社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幼儿分享和同情行为有一定的表现,但并未出现自发的自我牺牲行为;第二阶段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3-6岁)大致对应,此时儿童仍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是自私或快乐主义的,分享行为仍存在较大的利己倾向;第三阶段发生在童年中期到青春期,此时儿童自我中心倾向逐渐减弱,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喜好,利他性逐渐发展;第四阶段出现在青春期,已能理解并认同抽象的亲社会规范,更多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望获得社会赞许,因而在分享中更倾向于公平或者下意识地作出慷慨的分配决策。本研究被试年龄大都处于4-6岁,即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被试在常态下的分享仍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特殊巧克力豆这一更大的诱惑时,利己倾向会更加明显。
4.2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不管常态分享下的被试分给他人多少,处于自我损耗状态的被试都表现出更加显著的利己倾向。具体表现为,损耗组被试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及特殊巧克力豆数量都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也就是说,自我损耗明显抑制了儿童在分享中的利他倾向。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同时也符合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在抵制诱惑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试报告自己经历了持续的忍耐,一直在控制自己以抵制想吃饼干这个欲望,而愿与他人共享资源这一分享行为也需要克服原始的利己冲动。根据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所有形式的自我控制行为都消耗相同的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 et al,2000),即使抵制诱惑和巧克力豆分享两个任务分属不同的领域,利他分享倾向也显然受这种有限的、通用资源的限制,因而,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儿童分享行为的利己倾向更为显著。
4.3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的影响 (付聪 韩仁生)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儿童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巧克力豆总体分享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特殊巧克力豆分享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优先分享端的性别差异不显著,x2(2.142)=0.39,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2005;赖佳欣,杨恒,郭力平,2012),因此在之后的分析中,不再考虑性别因素。
3.2.2儿童分享行为的年级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儿童分享行为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优先分享端和特殊巧克力豆分享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总体巧克力豆分享的年级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中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M=41.18,SD 13.78)在0.05水平上显著少于大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M=47.04,SD=6.30);中班与小班、小班与大班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的差异不显著。
3.3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3.3.1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影响
以损耗状态为自变量,以分享任务中儿童分给主试的巧克力豆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考察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享的优先性方面,损耗组被试更倾向于优先分享给自己,x2(2.142)=9.70,p<0.01;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显著少于控制组被试,t(1.142)=-6.68,p<0.001,Cohen's d=1.12,即表现出更大的利己傾向;同样,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损耗组比控制组被试的利己倾向更大。
3.3.2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以损耗状态(损耗组VS.控制组)、年级(大班VS.中班vs小班)为自变量,以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占总数的百分比和优先分享端为因变量,作2x3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在分
(1)在分享的优先性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如图1所示:中班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在分享的优先性上有显著差异,控制组被试更多倾向于优先分享给他人,F=16.95,p<0.001;而小班(F(3138)=0.54,p>0.05)和大班(F(3138)=0.02,p>0.05)的差异并不显著。
(2)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方面,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班的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特殊巧克力豆显著少于控制组被试,F(3138)=27.77,p<0.001;而小班(F(3138)=3.07,p>0.05)和大班(F(3138)=0.73,p>0.05)的差异并不显著。
(3)在巧克力豆总体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在巧克力豆总体分享上,损耗状态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如图3所示,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班损耗组和控制组差异并不显著,小班和中班的控制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体显著高于损耗组被试。
此外,从总体来看,损耗状态对三个年级被试的影响存在不同:大班的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差异不显著;中班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差异在0.001水平上显著小班的损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差异在0.01水平上显著。
4讨论
4.1儿童分享行为的整体特点
本研究运用抵制诱惑和巧克力豆分享任务来考察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损耗组和控制组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数都低于总数的50%;而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利己倾向,控制组分享给自己的特殊巧克力豆大于总数的60%,损耗组分享给自己的特殊巧克力豆数量超过总数的75%,这一结果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有关。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亲社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幼儿分享和同情行为有一定的表现,但并未出现自发的自我牺牲行为;第二阶段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3-6岁)大致对应,此时儿童仍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是自私或快乐主义的,分享行为仍存在较大的利己倾向;第三阶段发生在童年中期到青春期,此时儿童自我中心倾向逐渐减弱,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喜好,利他性逐渐发展;第四阶段出现在青春期,已能理解并认同抽象的亲社会规范,更多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望获得社会赞许,因而在分享中更倾向于公平或者下意识地作出慷慨的分配决策。本研究被试年龄大都处于4-6岁,即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被试在常态下的分享仍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特殊巧克力豆这一更大的诱惑时,利己倾向会更加明显。
4.2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不管常态分享下的被试分给他人多少,处于自我损耗状态的被试都表现出更加显著的利己倾向。具体表现为,损耗组被试分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总数及特殊巧克力豆数量都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也就是说,自我损耗明显抑制了儿童在分享中的利他倾向。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同时也符合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在抵制诱惑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试报告自己经历了持续的忍耐,一直在控制自己以抵制想吃饼干这个欲望,而愿与他人共享资源这一分享行为也需要克服原始的利己冲动。根据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所有形式的自我控制行为都消耗相同的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 et al,2000),即使抵制诱惑和巧克力豆分享两个任务分属不同的领域,利他分享倾向也显然受这种有限的、通用资源的限制,因而,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儿童分享行为的利己倾向更为显著。
4.3自我损耗对不同年级儿童分享的影响 (付聪 韩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