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315199
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4)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2期
     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对小班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巧克力豆总体分享上,表现为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巧克力豆显著少于控制组被试,这与自我损耗降低个体利他分享倾向的假设一致。在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虽然整体仍呈现利己倾向,且损耗组被试分享给他人的特殊巧克力豆百分比小于控制组被试,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似乎说明小班儿童一种有趣的分享倾向,即在一个分享任务中,给他人较少数量的特殊巧克力豆(如,1个),而分给自己更多的普通巧克力豆(如,4个),且这种倾向在损耗情况下表现得更加明显。這可能与早期分享行为的发展有关:小班儿童年龄较小,对他人和环境的认识并不成熟,认知和情感水平较低(李幼穗,赵莹,2008),在面对陌生的分享对象时,他们一方面感受到权威的压力,另一方面利己倾向仍为主导,因而在对数量较少的特殊巧克力豆分享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以保证自己拿到更多的巧克力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机会也更多,对陌生他人和环境的适应更快,其分享行为也更多考虑情境因素,更具自我意识(廖全明,2014)。

    此外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对低年级,特别是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更大,对大班儿童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以往对成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损耗能降低被试在实验情境下的利他倾向(Crocker etal,2010)、在独裁者任务中更趋向利己(任俊等,2014)。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如下:

    第一,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与小班和中班儿童相比,大班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通用”的自我控制资源相对更多,因而自我损耗对其后续自我控制行为的影响更小,表现为巧克力豆分享任务中对利他分享影响的减弱。

    第二,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大班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迫切希望做出得到赞赏、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这一强烈渴望赞许的动机可以补偿和替代自我控制资源,从而弥补资源的缺失(Baumeister et al,2007)。

    第三,有研究表明,儿童分享行为似乎与情境因素有关,而不是受到分享观念的影响,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规则的意义,而只是简单地渴望受到赞许(廖全明,2014)。对发展处于成熟期的成年人来说,他们作出的利他行为受到迎合道德标准、追求社会赞许、文化宗教影响等多重亲社会动机的驱动,并且要衡量潜在的风险(任俊等,2014),这些过程本身会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因而这也是自我损耗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出现年龄波动的原因。

    4.4研究不足与展望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扩大了自我损耗研究的被试范围,检验了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群体中的启动效果,有利于获得关于自我损耗启动和后效更为一般性的研究结论,为儿童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启发。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本研究仅使用抵制诱惑的损耗范式,并未考察被试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事实上,关于自我控制资源的量化及变化的监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难题,目前还未找到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次,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对大班儿童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有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自我损耗能够显著影响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成年人的亲社会行为。那么这一结果的产生除了儿童发展的特殊阶段引起的波动,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将是下一步研究关注的重点。

    第三,本研究仅考察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并未考察对损耗后效的控制和补偿。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损耗的个体并非一定出现利他行为的减少,即可以通过一定手段阻止这种倾向。如,榜样启动可以补偿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损耗后效(董蕊,张力为,2012);公平准则的启动会缓解自我损耗对个体利他分享行为的负面影响(任俊等,2014)等。如何通过线索启动或其它方式来补偿自我损耗对儿童利他分享行为的不利影响,将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1)儿童分享行为整体呈现利己倾向,且无显著的性别差异;(2)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3)自我损耗对中班和小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付聪 韩仁生)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