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315468
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化身认同和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2期
     摘要基于自我差异理论,在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和游戏化身认同的视角下,采用问卷法对42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AISD)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化身认同、沉浸感和游戏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2)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化身认同和游戏成瘾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不仅可以通过化身认同的单独中介作用,还能通过化身认同和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游戏成瘾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游戏化身在成瘾者的自我概念中有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通过分析成瘾者对游戏化身的认同,了解其现实和理想自我的特征,并改善其对现实自我的接纳和认同,从而预防和控制游戏成瘾。

    关键词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化身认同,沉浸感,游戏成瘾,青少年。

    1引言

    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game,RPG)为游戏玩家提供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虚拟世界。玩家在游戏中不仅能够以不同的化身(即虚拟自我呈现,如性别、外表)创造出不同的虚拟自我,而且可以通过化身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实验或探索真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潜在自我(Kemis&Goldman,2003)。同时,视频游戏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定制化身则促进了玩家的自我概念与化身特征的融合(Klimmt,Hefner,&Vorderer,2009)。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角色扮演游戏成为青少年探索自我和发展自我认同的场所(Klimmt,Hefner,Vorderer,Roth,&Blake,2010)。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现实自我不满意的青少年来说,通过体验不同于现实自我且拥有理想特质的化身可以弥补现实自我的不足(Klimmt et al,2009),但这带来了游戏成瘾的潜在风险。目前还少有研究探讨虚拟化身在游戏成瘾中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拟基于自我差异理论从游戏化身认同的视角探讨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1.1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对游戏成瘾的影响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1987),个体现实自我是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而理想自我是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是个体对现实自我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知觉,这会导致沮丧类情绪(如抑郁、失望、挫折感)的产生。为减少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个体经常会采用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从而带来心理与行为问题。

    逃避是减少自我差异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的一种常用方法。Li,Liau和Khoo(2011)的研究发现,个体通过逃避减少了自我差异带来的抑郁情绪,但同时导致了游戏成瘾问题。他们据此提出了游戏成瘾的自我差异减少动机模型(Discre-pancy-reduction Motivation,DrM),即减少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的动机是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Kwon,Chung和Lee(201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发现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高的个体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为逃避消极情绪,他们往往会沉溺于游戏之中。这些研究表明,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及其诱发的消极情绪是导致成瘾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假设,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可显著正向预测游戏成瘾(H1)。

    扭曲现实自我知觉或认同虚幻的理想自我是减少消极情绪的另一种非适应性方法,并会带来一定问题。对贪食症的研究表明,为减少现实自我与瘦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消极情绪,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经常将瘦的理想自我过度内化,进而导致过度进食(Sawdon,Cooper,&Seabrook,2007)。那么,根据游戏成瘾的自我差异减少动机模型(DrM),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大的游戏玩家是否会为了减少自我差异和消极情绪而过度认同游戏化身,进而导致游戏成瘾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游戏化身认同在游戏成瘾中的作用。

    1.2化身认同的中介作用

    游戏化身是玩家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实时看到并操纵的虚拟自我呈现(Pefia,Hancock,&Merola,2009)。个体在使用和体验游戏化身的过程中,基于对化身与个体的相似性、对个体的吸引力和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与化身融为一体、在认知和情绪上的联系增强、对化身持积极态度、以及自我意识消失的心理现象就是化身认同(Klimmt et al,2009,2010)。化身经常被看作是游戏者的理想自我(Bessi6re,Seay,&Kiesler,2007)。根据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1987)和Sawdon等人(2007)的观点,那些现实一理想自我存在差异的玩家更有可能通过认同一个与理想自我接近的虚拟化身来缓解现实一理想自我差异带来的紧张感。已有研究表明,那些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大的玩家更认同虚拟化身(Bessi6re et al,2007),如低自尊玩家倾向于认同与自我不相似、更有吸引力的化身,以此弥补现实自我的不足(Dunn&Guadagno,2012);对现实自我的身体、社会能力有更多消极评价者,更容易通过游戏化身代替理想自我以弥补自我概念损伤,因此对化身有更高的认同度(Lem6nager et al,2013,2014)。

    另一方面,角色扮演游戲中的化身体验是游戏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Hsu,Kao,&Wu,2007),个体对化身的态度对游戏成瘾有特定作用。认同游戏化身能够减少甚至消除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异(Klimmt et al,2010),从而减少消极情绪,并带来游戏乐趣(Klimmt et al,2009),但也增加了游戏成瘾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玩家对化身有更高的认同度(Smahel,Blinka,&Ledabvl,2008),那些认为化身具有比现实自我更理想的品质,并且认同化身的玩家更易成瘾(vanLooy,Courtois,&De Vocht,2014)。认知神经研究也支持了这些观点,神经影像数据表明,相对于其他内容,个体对化身优先识别记忆。同时发现,化身参照皮层活动在左下顶叶皮质更活跃(与自我认同相关联的区域),这表明游戏成瘾玩家对化身有更高的认同感和更强烈的情感卷入(Ganesh,van Schie,de Lange,Thompson,&Wigboldus,2012)。因此当个体对游戏化身高度认同时,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游戏化身的认同超过并代替了理想自我,并逐渐将化身融入自我概念,从而将正常的控制性游戏变为冲动性成瘾游戏(Dieter et al,2015)。 (衡书鹏 周宗奎 雷玉菊 牛更枫)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