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质的评价对特质焦虑者抑制功能影响的ERP研究(2)
2.2实验材料
为了创建消极评价语句和积极评价语句,从现代汉语双字动词词库和现代汉语双字形容词词库选取积极词和消极词各20个,两类词的愉悦度差异显著,F(1,38)=1314.62,p<0.01。然后改编成积极评价语句和消极评价语句,例如积极词“熟练”,改编成积极评价语句为“你是熟练的”;消极词“自负”,改编成消极评价语句为“你是自负的”。最终得到积极评价语句20个,消极评价语句20个。和以往研究一致,采用感受很好和很差来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Leary,Tate,Adams,Batts Allen,&Hancock,2007;Pham,2004),为此选取20名在校生对40个评价语句的积极和消极程度进行七点评分,“1”代表感受很差,“4”代表感受不好也不坏,“7”代表感受很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19)=202.01,p<0.01,表明积极评价语句(5.71±0.56)和消极评价语句(2 19±0.65)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分组合理有效。
2.3实验任务与程序
实验采用2 2英寸电脑进行,分辨率为1280x600像素。参与者要完成标准的朝向眼跳任务和反向眼跳任务。线索和刺激呈现的时间和位置参考已有的研究范式(Ansar&Derakshan,2011;Judah et al,2013)。参与者要完成16个组块共400个试次,每个组块反向眼跳和朝向眼跳任务分别连续呈现25个试次,呈现顺序为AB-BA。其中无评价条件的反向眼跳任务和朝向眼跳任务各160个试次,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条件的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任务各20个试次。在每个组块中都会伪随机设置5个评价试次(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
正式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被试舒适地坐在灯光控制的实验室,距离电脑屏幕约90 cm。详细告知实验任务指导语,正式实验前有充分的练习。进入正式实验,在每个试次中,首先呈現白色加号注视点(1300 ms),提示参与者集中注意力,然后出现颜色不同的“+”(300ms),即任务指示线索。任务指示线索为蓝色“+”时需要进行朝向眼跳任务,变为绿色“+”时需要进行反向眼跳任务。接着呈现黑色的空屏(400ms),最后会呈现随机出现于屏幕的左右两侧的椭圆(600 ms),参与者要按照前面的指示线索对其进行眼跳。而在评价的试次中,当注视点出现后,会对参与者任务进行评价,出现蓝色评价语句需要对椭圆进行朝向眼跳,出现绿色评价语句需要对椭圆进行反向眼跳。实验中的“+”注视点为1.3 cmx1.6 cm,视角约为0.8°x1°,椭圆为3.1cmx4.6 cm,视角约为2°x2.9°。评价语句都为1cmx4.7 cm,宋体,字号为16,视角约为0.6°x3°。
通过EEGLAB手动分析眼跳,主要参考以下指标(如图2)。正确反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目标相反方向开始眼跳。错误反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向目标的开始眼跳。正确朝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向目标的开始眼跳,错误朝向眼跳为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目标相反的方向开始眼跳(Hallett,1978)。数据统计中,剔除掉眼跳潜伏期少于80 ms和大于500 ms的试次。
2.4 ERP记录与分析
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公司生产的EEG系统记录与分析数据,按照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脑电波。在线记录脑电数据时,以CPz为参考电极。分别在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HEOG)以及右眼上下安置电极记录垂直眼电(VEOG)。每个电极处的头皮电阻在5KQ以下,采样频率为500 Hz,滤波带通为0.01-100 Hz。离线分析时,采用左右乳突的平均作为新的参考电极。自动矫正水平与垂直眼电伪迹,滤波带通设置为0.01-30 Hz。最后叠加平均时自动剔除超出±100 pV的伪迹。
脑电分析时程为任务指示线索开始前200 ms到结束后的1000 ms。参考已有研究(Segalowitz etal,2001;Huang et al,2009)和本实验目的,选取Fz、FCz、CPz、Pz四个电极点进行分析,时间窗口设置为P3b(300-500ms)。根据Luck和Gaspelin(2017),为了避免因因素过多造成虚假显著结果,合并四个电极,对任务指示线索诱发的P3b进行三因素(焦虑类型×评价类型×眼跳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错误率和反应时也进行三因素(焦虑类型×评价类型x眼跳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SPSSl9.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矫正p值,使用Bonferroni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矫正。
3结果分析
3.1行为结果
3.1.1错误率
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焦虑类型主效应显著,F(1,34)=4.80,p<0.05,n2=0.13,高特质焦虑组的错误率显著高于低特质焦虑组。评价类型主效应显著,F(2,68)=9.06,p<0.01,n2=0.22;事后简单效应检验发现,无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积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和消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p<0.05),但是积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与消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无显著差异。眼跳类型主效应显著,F(1,34)=6.27,p<0.05,n2=0.16,表明反向眼跳的错误率高于朝向眼跳的错误率。没有发现显著交互作用(p>0.05)。
3.1.2反应时
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类型主效应显著,F(2,68)=4.74,p<0.05,n2=0.13;事后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积极评价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消极评价下的反应时(p<0.05)。眼跳任务主效应显著,F(1,34)=180.33,p<0.01,n2=0.85,反向眼跳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朝向眼跳的反应时。而且焦虑类型、评价类型和眼跳任务三元交互作用显著,F(2,68)=6.38,p<0.05,n2=0.16;简单交互作用检验发现,仅在积极条件下存在焦虑和眼跳任务二元交互显著,F(1,34)=3.98,p<0.05,n2=0.11;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积极评价条件下高焦虑组在反向眼跳任务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p<0.05(见图3),但在朝向眼跳任务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梁丽美 李佳根 贾江晓 宋海秀 雷怡 李红 张文海)
为了创建消极评价语句和积极评价语句,从现代汉语双字动词词库和现代汉语双字形容词词库选取积极词和消极词各20个,两类词的愉悦度差异显著,F(1,38)=1314.62,p<0.01。然后改编成积极评价语句和消极评价语句,例如积极词“熟练”,改编成积极评价语句为“你是熟练的”;消极词“自负”,改编成消极评价语句为“你是自负的”。最终得到积极评价语句20个,消极评价语句20个。和以往研究一致,采用感受很好和很差来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Leary,Tate,Adams,Batts Allen,&Hancock,2007;Pham,2004),为此选取20名在校生对40个评价语句的积极和消极程度进行七点评分,“1”代表感受很差,“4”代表感受不好也不坏,“7”代表感受很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19)=202.01,p<0.01,表明积极评价语句(5.71±0.56)和消极评价语句(2 19±0.65)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分组合理有效。
2.3实验任务与程序
实验采用2 2英寸电脑进行,分辨率为1280x600像素。参与者要完成标准的朝向眼跳任务和反向眼跳任务。线索和刺激呈现的时间和位置参考已有的研究范式(Ansar&Derakshan,2011;Judah et al,2013)。参与者要完成16个组块共400个试次,每个组块反向眼跳和朝向眼跳任务分别连续呈现25个试次,呈现顺序为AB-BA。其中无评价条件的反向眼跳任务和朝向眼跳任务各160个试次,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条件的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任务各20个试次。在每个组块中都会伪随机设置5个评价试次(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
正式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被试舒适地坐在灯光控制的实验室,距离电脑屏幕约90 cm。详细告知实验任务指导语,正式实验前有充分的练习。进入正式实验,在每个试次中,首先呈現白色加号注视点(1300 ms),提示参与者集中注意力,然后出现颜色不同的“+”(300ms),即任务指示线索。任务指示线索为蓝色“+”时需要进行朝向眼跳任务,变为绿色“+”时需要进行反向眼跳任务。接着呈现黑色的空屏(400ms),最后会呈现随机出现于屏幕的左右两侧的椭圆(600 ms),参与者要按照前面的指示线索对其进行眼跳。而在评价的试次中,当注视点出现后,会对参与者任务进行评价,出现蓝色评价语句需要对椭圆进行朝向眼跳,出现绿色评价语句需要对椭圆进行反向眼跳。实验中的“+”注视点为1.3 cmx1.6 cm,视角约为0.8°x1°,椭圆为3.1cmx4.6 cm,视角约为2°x2.9°。评价语句都为1cmx4.7 cm,宋体,字号为16,视角约为0.6°x3°。
通过EEGLAB手动分析眼跳,主要参考以下指标(如图2)。正确反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目标相反方向开始眼跳。错误反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向目标的开始眼跳。正确朝向眼跳指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向目标的开始眼跳,错误朝向眼跳为从目标呈现到个体朝目标相反的方向开始眼跳(Hallett,1978)。数据统计中,剔除掉眼跳潜伏期少于80 ms和大于500 ms的试次。
2.4 ERP记录与分析
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公司生产的EEG系统记录与分析数据,按照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脑电波。在线记录脑电数据时,以CPz为参考电极。分别在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HEOG)以及右眼上下安置电极记录垂直眼电(VEOG)。每个电极处的头皮电阻在5KQ以下,采样频率为500 Hz,滤波带通为0.01-100 Hz。离线分析时,采用左右乳突的平均作为新的参考电极。自动矫正水平与垂直眼电伪迹,滤波带通设置为0.01-30 Hz。最后叠加平均时自动剔除超出±100 pV的伪迹。
脑电分析时程为任务指示线索开始前200 ms到结束后的1000 ms。参考已有研究(Segalowitz etal,2001;Huang et al,2009)和本实验目的,选取Fz、FCz、CPz、Pz四个电极点进行分析,时间窗口设置为P3b(300-500ms)。根据Luck和Gaspelin(2017),为了避免因因素过多造成虚假显著结果,合并四个电极,对任务指示线索诱发的P3b进行三因素(焦虑类型×评价类型×眼跳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错误率和反应时也进行三因素(焦虑类型×评价类型x眼跳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SPSSl9.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矫正p值,使用Bonferroni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矫正。
3结果分析
3.1行为结果
3.1.1错误率
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焦虑类型主效应显著,F(1,34)=4.80,p<0.05,n2=0.13,高特质焦虑组的错误率显著高于低特质焦虑组。评价类型主效应显著,F(2,68)=9.06,p<0.01,n2=0.22;事后简单效应检验发现,无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积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和消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p<0.05),但是积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与消极评价条件下的错误率无显著差异。眼跳类型主效应显著,F(1,34)=6.27,p<0.05,n2=0.16,表明反向眼跳的错误率高于朝向眼跳的错误率。没有发现显著交互作用(p>0.05)。
3.1.2反应时
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类型主效应显著,F(2,68)=4.74,p<0.05,n2=0.13;事后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积极评价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消极评价下的反应时(p<0.05)。眼跳任务主效应显著,F(1,34)=180.33,p<0.01,n2=0.85,反向眼跳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朝向眼跳的反应时。而且焦虑类型、评价类型和眼跳任务三元交互作用显著,F(2,68)=6.38,p<0.05,n2=0.16;简单交互作用检验发现,仅在积极条件下存在焦虑和眼跳任务二元交互显著,F(1,34)=3.98,p<0.05,n2=0.11;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积极评价条件下高焦虑组在反向眼跳任务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p<0.05(见图3),但在朝向眼跳任务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梁丽美 李佳根 贾江晓 宋海秀 雷怡 李红 张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