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313068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对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的调节作用(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3期
     4结果与分析

    4.1差异检验

    本研究比较了内农外农与内城外城型两类群体在对内群体和外群体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内农外农型被试,农村人是其内群体,对于内城外城型被试,城市人是其内群体,反之则为外群体。运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对多个因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在对模糊群体内隐攻击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外,两种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群体内隐攻击性与外群体内隐攻击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Wilks’=0.83,p<0.001),见表1。

    此外,本研究分别比较了内农外农和内城外城型群体在不同内隐攻击群体山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内农外农型被试对内群、外群和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F=27.50,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内农外农型被试对内群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对外群的内隐攻击性(Ma=3.14,p<0.001)和对模糊群体攻击性(M=6.86,p<0.001)。内城外城型被试对内群、外群和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F=2.53,p<0.05),多重比較结果显示,内城外城型被试对外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M=1.62,p<0.05)。说明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存在“内外群际效应”。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内外群际效应”,即证实了内外群际效应适用于优势群体或平行群体,而不适用于弱势群体。

    4.2相关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集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3,p<0.001),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攻击农村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5,p<0.001),内隐集体自尊与内隐攻击农村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5,p<0.01)。此外,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攻击城市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1,p<0.001),内隐集体自尊与对城市人的内隐攻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在内隐层面上对三种群体的攻击性存在两两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群际攻击性水平与总体攻击性水平关系密切,内隐集体自尊只对指向农村人的群际攻击性关系密切,因此,集体自尊的调节作用只针对指向弱势群体(农村人)的攻击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4.3调节作用检验

    由于本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类型为类别变量,调节变量集体自尊为连续变量,因此在分析调节作用时,应将自变量重新编码为伪变量,并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而后用带有乘积项的回归模型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隐集体自尊在内农外农认同类型被试对农村人的内隐攻击性上起到了调节作用,即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在内隐层面对内群体的攻击性受到来自其内隐集体自尊的调节(t=2.02,p<0.05),内隐集体自尊越高,内农外农型被试在内隐层面对内群体的攻击性越强。内隐集体自尊在内城外城认同类型被试对农村人(外群体)的内隐群际攻击性上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内城外城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内隐层面对外群体的群际攻击性不受其内隐集体自尊的影响。

    5讨论

    5.1不同身份认同类型农民工的群际攻击性特点

    本研究发现,在身份认同类型维度上,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攻击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内农外农型被试(弱势群体)对外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内城外城型被试(优势群体),内城外城型被试(优势群体)对外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内群内隐攻击性。即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对外群体的群际攻击性均较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Merrilees et al,2013;Palmer et al,2015;Yzerbyt,Dumont,Wigboldus,&Gordijn,2003;王一竹,2012),均证实了个体对外群体较高的攻击性,这也符合Tajfel在社会认同理论中的阐述。但是本研究还发现,弱势群体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优势群体。这表明了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即在内隐层面上,不仅对外群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对内群体的攻击性也较高。总体而言,弱势群体的群际攻击性水平都要高于优势群体。

    更为重要的是,弱势群体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对外群体的内隐攻击性,这与Taifel在社会认同理论中所提到的内群体偏爱观点相悖(Tajfel et al,1971)。这表明了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际关系的解释仅适合优势群体和平行关系群体,但是对于弱势群体的群际关系解释,还应从弱势群体内在的心理特点去分析其群际关系的特殊性。

    5.2集体自尊在身份认同类型与群际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以内隐集体自尊为突破点,分析了内隐集体自尊在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群际攻击性关系中的作用。在内隐集体自尊与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关系上,弱势群体的内隐集体自尊水平越高,其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就越高,且从内隐攻击性的均值得分可以看出,弱势群体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高于对其他群体的内隐攻击性。这反映了内隐集体自尊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内隐攻击性的影响。Baumeister,Smart和Boden(1996)对高自尊导致暴力行为的观点认为,当个体在自我感觉优越时,他们会觉得攻击这些弱小群体心无不安,同时也不会产生自责。Bushman和Baum-eister(1998)在“高自尊的黑暗面”的讨论中表示,受威胁的自我主义会导致直接或转移的攻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弱势群体高内隐集体自尊而产生较高的内群体内隐攻击性的结论。

    当前有关集体自尊与群际攻击性的研究多数从外显的角度进行展开,本研究证实了内隐集体自尊与内隐攻击内群体之间的关系,对后续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内隐集体自尊在弱势群体身份认同与内群体内隐攻击性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弱势群体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内隐集体自尊所导致的。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泰弗尔的内外群际效应的观点适用于优势群体或平行群体,但不适用于弱势群体。主要原因之一是集体自尊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这对以往群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为弱势较高的内隐攻击内群体找到了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

    6结论

    (1)内隐群际攻击性在不同身份认同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内农外农型农民工对内群和外群的内隐群际攻击性水平都显著高于内城外城型;内农外农型的内隐群际攻击性水平对内群显著高于对外群的攻击性;内城外城型的内隐群际攻击性对外群显著高于对内群的攻击性;内农外农型和内城外城型对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异。(2)内隐集体自尊调节了内农外农型农民工身份认同类型对内群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在内城外城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攻击外群体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张淑华 范洋洋)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