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看医生》 > 2004年第4期
编号:11553463
从“非典”谈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看医生》 2004年第4期
从“非典”谈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编者按:

    王心远大夫是一位精通传统中医学的专家,我们有幸地请到了王心远大夫为本刊的特约医学顾问,今后读者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本刊请专家给予指导。

    王心远大夫自从北京“非典” 流行,连续奋战在第一线达一个半月之久。他所分管的病区,由于坚持用中药因人、因时、因证治疗,除无一例死亡外,其病人状态普遍好于对照组。而且他还身体力行,以服中药等传统方法进行自身预防,保证了健康。他的经验是实践的宝贵经验,他的体会是切身的深刻感受。此文言简意赅,值得认真一读。

    一

    2003年春,“非典”的袭击突如其来,波及整个世界。实际上,纵观历史,急性传染病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大的流行甚至可以绵延上百年,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可以毁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

    我国早在周代就开始了对传染病的记载。从《中国医史年表》统计,截至1949年,见于史书记录的传染病大流行就有300余次。其中清代流行次数最多,占2/5。关于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先人早就总结出“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纵观历史,我国对传染病的记载确实是以社会动荡的东汉、三国、南宋、元末、明清之际为多见。

    自古以来,中国人与传染病斗争的中坚力量就是中医学,中医将烈性传染病称为瘟疫、时疫、疫证……,《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已有论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数千年的中医防疫史是辉煌的,关于疫证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中医学理论完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疗效世所公认。历史上名家辈出,汉有医圣张仲景,唐有药王孙思邈,乃至明吴又可、清余师愚、王孟英,近当代孔伯华、蒲辅周等,都能力挽狂澜、泽及后世。

    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胎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为万世医宗。六经体系是为百病立法,疫证论治亦不能出其外,后世医家无不尊奉。

    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或发热,或不热身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染之多死。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甚,遂制一方,名曰普济消毒饮子,服之皆愈,人谓之仙方。

    明末疫证流行,崇祯十六年(癸未),“……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2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