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5096
眩晕辨治概况(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刘 涛 宋建新 苏秀贞
第1页

    参见附件(333KB,2页)。

     中图分类号:R255.3 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0338—02

    祖国医学之眩晕,西医多属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导致供血区域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头晕、目眩、头痛等为主症,临床多见于中老年病人,中医药可根据病人不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现将近年来补益肝肾法治疗VBI性眩晕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的病因,《内经》对此已有详细论述,如《灵枢·大惑论》日:“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风入脑导致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揭示了肝肾亏虚,风阳上扰致眩的发病机理。此外,尚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头晕目眩。《内经》首开因风、因虚致眩的先河。汉·张仲景承《内经》之旨分别从外感、内伤两方面阐述眩晕证治,《金贵要略》更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痰饮咳嗽病”),“诸肢节疼痛,身体厄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中风历节病篇”)等关于痰饮、水湿导致眩晕的证治,补出《内经》之未备。张景岳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偏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清-陈修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论述眩晕病因病机的各种观点,并将其概括为风、火、痰、虚四方面,主张依虚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认为眩晕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当属清代潘楫《医灯续焰》云:“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有因于死血者……”近代医家认为,外风侵袭,必引动内风,内风作乱,必感召外风,是风生木,肝属木同气相求而致。临床所见内风致病固多,但内外合病者亦不少。内外相合则外风有所附,内风有所助,合而为病。足见眩晕一证,非皆属肝,其见肝证虽多,然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