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5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李 瑛
第1页

    参见附件(540KB,3页)。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0340-03

    中风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是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其病理生理是多因素、多层次、多靶点的复杂过程。近年研究的新理论认为脑梗死急性期病理生理机制与损伤级联反应有关,主要包括兴奋性毒性、周围除极、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等4种机制。这4种机制往往是相互因果、相互影响、相互重叠和相互联系。与经典认识(血供中断-无底物-无能量-细胞死亡)不同。脑出血急性期,除血肿形成、脑容积增大直接造成颅内压增高外,血肿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其病理生理机制也与损伤级联反应有关。因此,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应该是全方位的治疗,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中风病的病理生理研究又为中西医结合全方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笔者结合临床体会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方法做一阐述,供同道参考。

    1 中风病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机制

    1.1 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病理生理机制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风、火、痰、瘀,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而致昏仆、失语、(口呙)僻不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而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相互影响或兼见同病。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肌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失语、口舌歪斜;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攻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失语、口舌歪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而以标实为主。

    1.2中风病急性期的西医病理生理 脑梗死后其有关区域的脑组织发生严重缺血,中心缺血区脑组织完全缺血缺氧,很快发生软化坏死,神经元功能丧失呈不可逆变化。坏死灶中心和正常脑组织间的移行区即半暗带区,细胞结构存在,组织功能受损,随时间和治疗其大小发生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4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