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5-0464-01
急性脑出血大多为单发性,多发性少见。随着CT的广泛应用,急性多灶脑出血(acute mul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的诊断率逐渐增高,同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的12例AMCH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岁~78岁,平均58岁。有高血压病病史或入院后血压高者7例,发病时血压(170~230)/(95~130)mmHg(1mmHg=0.133 kPa),2例考虑淀粉样脑血管病,1例为瘤卒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例病因不详。
, http://www.100md.com
1.2影像学检查 12例病人均系CT扫描证实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人,共检出25个病灶,其中2个病灶者11例,3个病灶者1例。有2例病人双侧病灶对称性出现,类似镜像现象,1例为双基底核,1例为双额叶。基底核病灶18个,脑叶病灶6个,小脑病灶1个。
根据出血部位将AMCH分为小脑幕上型、小脑幕下型、混合型。其中10例病人为小脑幕七型(基底核型5例、脑叶型3例、基底核脑叶型3例);2例为混合型。
1.3临床表现 本组有6例病人临床出现与多处病灶相应的体征,最常见的是双侧性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双向性凝视麻痹(双眼先向一侧凝视,短期内转向对侧,最后双眼回到中间位固定不动)。以幕上基底核型病人最易出现多灶性体征。5例病人出现与病灶部位不相符合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CT显示多个病灶,但临床上出现一个病灶的体征;二是虽有多个病灶,但临床却无明显体征,以幕上基底核脑叶型、混合型多见。1例病情危重,发病即出现深昏迷。
, 百拇医药
1.4治疗及预后 AM(TH的治疗与一般脑出血相同,抢救的同时要注意病因治疗。由于病因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别。高血压所致AMCH如出血量不多,内科保守治疗,出血量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而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出血者,保守治疗对冲经功能的恢复是有益的,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再出血。本组病例中存活9例,死亡3例,AMCH病情一般较严重,病死率高。
2 讨论
2.1 AMCH的病因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同时或几乎同时(48h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病灶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其次为淀粉样血管病、瘤卒中、血液病、血管畸形、抗凝及溶栓治疗、吸毒等。本组中高血压7例,AMCH以基底核区发生率最高;淀粉样血管病2例,由于其病理改变是淀粉样物沉积于病变血管壁的中层和外膜,致中层薄弱,管壁扩张,内弹力层断裂或微小动脉瘤形成、破裂,导致出血。微动脉瘤主要位于脑叶皮质和脑膜血管,因而出血以脑叶皮质下多见。瘤卒中1例,考虑瘤体的血管丰富,组织易发生坏死,或肿瘤直接侵犯血管壁引起。溶栓治疗后1例,考虑缺血后血管壁损伤,血流再通后外渗;继发性纤溶亢进,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再通后血液灌注压增高引起。
, 百拇医药
2.2 AMCH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处病灶同时出血;脑内小动脉本身有先天性解剖学弱点,血管周围又无较坚实的组织支持,在高血压、淀粉样物沉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动脉壁发生营养障碍,产生多数粟粒样做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同时破裂出血,引起AMCH;微动脉瘤对称性破裂是引起对称性出血的机制。②多处病灶先后出血,其机制复杂,考虑因素有脑出血后,脑组织受压,发生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引起脑水肿,使颅内压升高致代偿性血压增高,引起其他部位粟粒状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出血后,脑循环障碍,反射性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商局部小动脉内压力增高,引起再次出血;当一处大量出血时,由于血肿和脑水肿的挤压,可以把部分脑组织甚至脑干推向对侧产生中线偏移,使移位范围不大的脑血管被牵拉、扭曲,发生痉挛或缺血,管壁坏死,如此时血压持续增高,血液可以从坏死血管处渗出而引起AMCH。
2.3临床特点 高血压引起的AMCH以基底核发生率最高;淀粉样脑血管病则以脑叶皮质下多见。体征多样性,当病人有脑出血的共性表现,又不能用1个病灶解释时,应考虑本病。临床上病人体征与病灶不符,无定位体征或只出现1个病灶的体征,这种现象也常遇到。考虑原因为病灶出血量少,未损及脑的重要功能区,或病人有意识障碍,检查不配合之故。这类病人需CT检查才能诊断。, 百拇医药(辛艳秋)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5-0464-01
急性脑出血大多为单发性,多发性少见。随着CT的广泛应用,急性多灶脑出血(acute mul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的诊断率逐渐增高,同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的12例AMCH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岁~78岁,平均58岁。有高血压病病史或入院后血压高者7例,发病时血压(170~230)/(95~130)mmHg(1mmHg=0.133 kPa),2例考虑淀粉样脑血管病,1例为瘤卒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例病因不详。
, http://www.100md.com
1.2影像学检查 12例病人均系CT扫描证实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人,共检出25个病灶,其中2个病灶者11例,3个病灶者1例。有2例病人双侧病灶对称性出现,类似镜像现象,1例为双基底核,1例为双额叶。基底核病灶18个,脑叶病灶6个,小脑病灶1个。
根据出血部位将AMCH分为小脑幕上型、小脑幕下型、混合型。其中10例病人为小脑幕七型(基底核型5例、脑叶型3例、基底核脑叶型3例);2例为混合型。
1.3临床表现 本组有6例病人临床出现与多处病灶相应的体征,最常见的是双侧性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双向性凝视麻痹(双眼先向一侧凝视,短期内转向对侧,最后双眼回到中间位固定不动)。以幕上基底核型病人最易出现多灶性体征。5例病人出现与病灶部位不相符合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CT显示多个病灶,但临床上出现一个病灶的体征;二是虽有多个病灶,但临床却无明显体征,以幕上基底核脑叶型、混合型多见。1例病情危重,发病即出现深昏迷。
, 百拇医药
1.4治疗及预后 AM(TH的治疗与一般脑出血相同,抢救的同时要注意病因治疗。由于病因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别。高血压所致AMCH如出血量不多,内科保守治疗,出血量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而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出血者,保守治疗对冲经功能的恢复是有益的,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再出血。本组病例中存活9例,死亡3例,AMCH病情一般较严重,病死率高。
2 讨论
2.1 AMCH的病因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同时或几乎同时(48h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病灶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其次为淀粉样血管病、瘤卒中、血液病、血管畸形、抗凝及溶栓治疗、吸毒等。本组中高血压7例,AMCH以基底核区发生率最高;淀粉样血管病2例,由于其病理改变是淀粉样物沉积于病变血管壁的中层和外膜,致中层薄弱,管壁扩张,内弹力层断裂或微小动脉瘤形成、破裂,导致出血。微动脉瘤主要位于脑叶皮质和脑膜血管,因而出血以脑叶皮质下多见。瘤卒中1例,考虑瘤体的血管丰富,组织易发生坏死,或肿瘤直接侵犯血管壁引起。溶栓治疗后1例,考虑缺血后血管壁损伤,血流再通后外渗;继发性纤溶亢进,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再通后血液灌注压增高引起。
, 百拇医药
2.2 AMCH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处病灶同时出血;脑内小动脉本身有先天性解剖学弱点,血管周围又无较坚实的组织支持,在高血压、淀粉样物沉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动脉壁发生营养障碍,产生多数粟粒样做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同时破裂出血,引起AMCH;微动脉瘤对称性破裂是引起对称性出血的机制。②多处病灶先后出血,其机制复杂,考虑因素有脑出血后,脑组织受压,发生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引起脑水肿,使颅内压升高致代偿性血压增高,引起其他部位粟粒状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出血后,脑循环障碍,反射性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商局部小动脉内压力增高,引起再次出血;当一处大量出血时,由于血肿和脑水肿的挤压,可以把部分脑组织甚至脑干推向对侧产生中线偏移,使移位范围不大的脑血管被牵拉、扭曲,发生痉挛或缺血,管壁坏死,如此时血压持续增高,血液可以从坏死血管处渗出而引起AMCH。
2.3临床特点 高血压引起的AMCH以基底核发生率最高;淀粉样脑血管病则以脑叶皮质下多见。体征多样性,当病人有脑出血的共性表现,又不能用1个病灶解释时,应考虑本病。临床上病人体征与病灶不符,无定位体征或只出现1个病灶的体征,这种现象也常遇到。考虑原因为病灶出血量少,未损及脑的重要功能区,或病人有意识障碍,检查不配合之故。这类病人需CT检查才能诊断。, 百拇医药(辛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