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87572
Brugada综合征1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58-01

    1 资料

    病人,男,30岁,因3年内反复晕厥4次,再发2h入院。3年前行走中突然出现心悸、晕厥,经休息约10/mm后缓解,就诊当地住院,做心电图后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治疗3周后出院。此后病人常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眩晕,类似上速晕厥发生3次,均就地休息(10~20)mn后症状缓解。2h前病人与他人谈话时哭发心悸、眩晕,晕厥倒地,由他人送往医院途中意识转清。发病以来,不停口吐白沫、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查体:血压120/72mmHg(1mnHg=0.133kPa),意识青楚,自主体枉,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口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07/mm,律齐,各辩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和血脂全套均在正常范围。胸鄙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5/mm,PR间期200ms,QT间期360ms,QRS波120ms,V1呈rsR’型,V1~V3导联ST段抬高(0.15~0.25)mV。入院后第2天21:30病人在解大便时突发心悸、眩晕,继之意识不清伴小便失禁,持续约3mm后清醒,当时心电监护仪记录示:突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约2mm,心室率180/mm,之后恢复为窭性心律,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令病人即刻去上级医院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因故来去,于出院后第6天行走中,突然跌倒,意识不清,抢救无效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Brugada综合征由Brugada P和Brugada J在1992首次描述,其临床特征是:突发晕厥或猝死,青年男性多见。平时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正常,右束支阻滞,右侧胸导联(V1~V3)ST段持续性抬高,发病时有多形性室速或室颤,而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心肌活检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1996年日本Mtyazakt等首次将此独特的临床电生理病症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

    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依据是:①青年男性;②反复发作的突发性晕厥,最终猝死,③发病时心电监护仪记录示多形性室速。平时心电图为典型的右束支阻滞,V1~V3导联ST段抬高,QT间期正常;④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均正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Brugada综合征发生RBBB伴V1~V3ST段上抬及室速/室颤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与一过性显著外向电流(Ito)、内向钙电流(ICa)减少以及Na+离子电流(Ito)恢复加速等有关。此所致电位必变主要发生在右室的心外膜心肌,而不发生在心内膜。因此,在心外膜电位高于心内膜形成电梯度,故在V1~V3导联ST段上抬,而2相折返是Brugada综合征病人室速和室颤的触发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由于SCN5A基因突变致心脏钠通道异常,使内向钠电流发生异常,目前已在两个家族和一个散发病例中检查出,但这种疾病的基因非均质性,可由多个基因所致。Brugada综合征存在心源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预后极差,观察结果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对病人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无降低作用。植入ICD是目前唯一防治本征病人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Brugada综合征临床少见,误诊率高,同时该病大多数发生于年轻人和身体健康者,其造成的心脏性猝死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严重的不幸。故提高医务人员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对其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本文编辑 郭怀印), http://www.100md.com(周敬法 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