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中西医治疗思路一致性与兼容性的探讨(1)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8-0726-03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卒中、偏枯、半身不遂疾病中的一部分疾病,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或烟酒等诱因,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使脑脉痹阻,出现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疾病。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即西医所述的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性痴呆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常在休息时发病,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脑脊液压力不高,多有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有或无高血压病史、CT 显示脑梗死区呈低密度灶、核磁共振(MRI)显示病灶区长T1,T2信号,该病致残率高,约为中风疾病的53.69%。
1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思路
1.1 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唐宋之前,有外风致病之说,如《素问·阴阳别论》中指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则为偏风”。金元时代后“内风”学说盛行,如李东垣的“正气自虚”,刘完素的“心火暴盛”,朱丹溪的“痰湿生热”,张景岳的“内伤积损”,叶天士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王清任的“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