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9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1767168
中医“热毒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江 欢 周 岩 孙晓红 徐群渊
第1页

    参见附件(2101KB,4页)。

    江欢 周岩 孙晓红 徐群渊 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

    【摘要】目的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血小板功能的病理变化,以阐释中医"热毒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PS),连续8周,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分析、检测舌血氧饱和度基础上,检测血浆内皮素(ET)、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注射毒素后大鼠活动减少,舌血氧饱和度降低。早期血浆ET、HSP70和TXB2/6-Keto-PGF1α增高,晚期TXB2/6-Keto-PGF1α降低。结论具有舌体组织血氧饱和度下降的中医"热毒血瘀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VEC损伤在中医"热毒血瘀证"发展过程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热毒血瘀证 内毒素 脂多糖 血栓烷B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项目(No.2003CB517104)

    【分类号】R255.7

    热毒血瘀证是中医学温病营(血)分证中常见的一种由热盛引起的证候。热盛伤津耗液使血液黏稠,热盛灼伤脉络使血行不利,热盛迫血妄行使血液离经,热盛阻遏气机以致气滞,这些过程均可导致血瘀[1]。本课题组通过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初步建立了热毒血
------
     关键词:热毒血瘀证;内毒素;脂多糖;血栓烷B2

    中图分类号:R255.7 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9)04-0425-0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1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