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2)
7结语到目前为止,对气滞血瘀证的探索研究虽有所建树,仍存在着不足与空白。现有研究报道许多理化指标与气滞血瘀证相关,但这些指标在同样的中医证型不同西医病种疾病中有无差别?是否参与了气滞血瘀证的形成演变?在此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是否能够成为气滞血瘀证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诸多的问题尚需要后来者的研究工作来一一解析。当前研究仍需寻找出气滞血瘀证的特异、敏感指标,为气滞血瘀证的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崭新的思路与武器。
参考文献:
[1]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辨证微观指标的观察分析[J].中医杂志,1995,36(9):557-559.
[2]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面色及面部血流图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2):734.
[3]胡志希,袁肇凯,顾星,等.基于光电血流容积中医色诊脉诊的研究与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82-785.
[4]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等.心病气血辨证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J].中医杂志,2001,42(3):173-17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