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38474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王献忠,靳文军,朱国英,刘素梅,吴晓炜,尹义梅
第1页

    参见附件(2022KB,3页)。

     摘要: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糖耐量;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2.2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70-02研究表明【sup】[1]【/sup】,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影响AMI预后的重要因素,AMI应激性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下降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呈正相关。但非糖尿病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疾病预后影响的报道较少,课题组对25例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至少具备下列2项表现:持续而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突然发生原因未明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动态心电图检查有AMI特征性改变;短期内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测定异常升高。排除以下情况:既往有糖尿病史或疑似糖尿病史患者;入院时AMI发作时间超过48 h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胰腺疾病、感染、外伤、肿瘤、脑卒中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近期使用类固醇、肾上腺素、氢氯噻嗪、利血平等影响血糖代谢药物的患者。糖耐量异常判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依据【sup】[2]【/sup】,空腹血糖(FPG)受损:5.6 mmol/L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AMI患者46例,均符合上述AMI诊断标准,患者晨起抽取静脉血测定FPG和餐后2 h血糖,依据血糖测定结果分为两组。糖耐量正常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0岁~69岁(51.3岁±8.6岁);糖耐量异常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1岁~72岁(52.8岁±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原发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并连续监测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在入院第4周统计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颤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在半年内观察心绞痛发作程度积分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标准,将心绞痛严重程度分为4级:Ⅰ级(1分)为一般活动不引起心绞痛发作,强度大、速度快、时间长的体力活动时引起发作;Ⅱ级(2分)为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在快步走、饭后、冷风、紧张时更明显;Ⅲ级(3分)为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以一般速度平步行走1个~2个街区,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4分)为所有活动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有发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sup】2【/sup】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发生率比较(见表1)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率明显升高(P<0.05)。

    表1 两组并发症和心源性病死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的比较(见表2) 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糖耐量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AMI后刺激传至下丘脑,引起中枢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使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抑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降低,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下降,从而导致糖耐量下降,血糖升高。据报道【sup】[3,4]【/sup】,非糖尿病AMI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比例为3%~71%,并发糖耐量降低可高达65%~100%。

    目前研究显示,AMI患者血糖升高不利于受损心肌的修复,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李华珍等【sup】[5]【/sup】报道,血糖升高>6.2 mmol/L的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较血糖正常组明显增高。狄巨岚等【sup】[6]【/sup】报道,当应

    1) 为河北省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072317065)

    激性高血糖患者空腹血糖>7.8 mmol/L时,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发生率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糖耐量异常与AMI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陈志雄等【sup】[7]【/sup】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半年内再次发作AMI的比例为37.3%;而糖耐量正常组再次发作AMI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深入探讨血糖代谢与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的关系,分别比较两组近期和远期的预后。研究结果表明,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方面明显升高。说明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阿依孜木古力·吐尔逊.不同血糖水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89-90.

    [2] 钟学礼,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9.

    [3] 徐天骄.应激性高血糖增加心肌梗塞者死亡风险[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2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