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38469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第1页

    参见附件(2683KB,5页)。

     摘要: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最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左心室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织速度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5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77-03冠心病患者狭窄冠状动脉的再血管化,可恢复有效前向的血流,挽救存活心肌,改善远期预后。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部分代替了搭桥手术并获得满意的效果,随着PCI的广泛开展,如何更好地评价PCI术后的疗效愈来愈显得重要。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技术是一项无创定量评价室壁运动的新技术,它将二维的心肌运动速度变化用直观的速度-时间图定量显示,为超声定量评价局部和整体的心室功能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旨在应用TVI技术研究PCI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4月—2007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岁~64岁(50.9岁±10.62岁)。均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75%以上,其中LAD完全闭塞3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所有患者均无原发性心肌病和瓣膜性疾病,均为窦性心律,心功能Ⅰ级~Ⅲ级,无房室传导阻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采用M3S探头,谐波模式频率1.7 MHz~3.4 MHz,帧频>90 F/s,Echo PAC超声工作站,装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分析软件。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受检者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采集心尖二腔、三腔、四腔长轴二维灰阶动态图,各三个心动周期,储存于光盘备脱机分析。采集时间为研究对象行PCI手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均为同一人操作和测量。

    1.2.2 图像处理与分析

    1.2.2.1 室壁节段的划分 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节段划分法,后间隔、左室侧壁、左室前壁、左室下壁划分为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将前间隔及后壁划分为基底段、中段,增加前间隔心尖段、后壁心尖段,共计18节段。本研究只分析LAD参与供血的11个室壁节段,15例患者共165个节段。

    1.2.2.2 绘制组织速度成像(TVI)曲线图 使用EchoPAC工作站组织速度成像(TVI)脱机分析系统,从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硬盘或者磁光盘中分别调出保存的各个切面TVI动态图像,分别启动QTVI、TTI、SI及SRI分析模式,将取样容积置于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前间隔和后壁的基底段中部、中间段乳头肌水平、心尖段中部的心内膜下心肌层,取样点容积均为8 mm×8 mm,系统将自动绘制每个切面上的6个取样点的QTV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TTI的位移-时间曲线图及SI的应变曲线图及SRI的应变率-时间曲线图。

    1.2.2.3 室壁收缩运动峰值的测量 测量并获得QTVI收缩期峰值速度(SV)、TTI的收缩期峰值位移(SD)、收缩期最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值(SR)。当收缩运动异常时,如果波峰方向正常,则按上述方法测量;对于反向波,则测量最大负向波峰,收缩期内双峰波形则以最大波峰为准测量。

    1.3 PCI治疗成功的标准 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不同时间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2 结 果

    PCI治疗术后在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心肌节段的QTVI、TTI、SI及SRI曲线由杂乱变得整齐,低平或倒转的波峰也升高或恢复。随着时间的延长,QTVI、TTI、S、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增高。

    2.1 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前降支供血节段SV、SD比较(见表1、表2) 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11个节段测值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测值增高(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余8个节段测值增高(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共6个节段测值增高(P<0.05)。 表1 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前降支供血节段SV比较(x±s)cm/s

    表2 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前降支供血节段的SD比较(x±s)mm

    2.2 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前降支供血节段S及SR比较(见表3、表4) 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