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对神经源性膀胱影响的超声观察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20例采用GM穴位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324.76 mL±24.3 mL)及残余尿量(119.0 mL±16.65 mL)与对照组(303.57 mL±12.36 mL,140.95 mL±24.6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GM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5 R2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25-02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它是脊髓损伤(SIC)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衰是 SIC 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SIC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11月— 2010 年10月,我科对40例SIC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膀胱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颈髓、胸髓、腰骶髓损伤(不全瘫痪)患者40例,系统抽样随机分成两组。A 组20例采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加常规康复训练,男9 例,女 11 例;年龄 21岁~62 岁,平均 38.7 岁;其中颈髓损伤5例,胸髓损伤4例,腰骶髓损伤11例。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男11例,女9例;年龄24岁~62岁,平均 39.5 岁;其中颈髓损伤 6例,胸髓损伤 3 例,腰骶髓损伤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脊髓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全部经 CT、MRI 或手术探察证实为脊髓损伤,均采用手术治疗。 训练前膀胱功能状态均为无反射性膀胱,也未形成自律性膀胱,均采用留置导尿法引流尿液。
1.2 方法
1.2.1 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 每次注射前患者取平卧位,予安尔碘消毒2次,取2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稀释2 mL GM,更换9号针头进针,取得针感后回抽无回血,即推入药液0.4 mL,每个穴位均注射0.4 mL,1次治疗选择5个穴位,两组穴位(第1组:肾俞、气海俞、次髎、秩边、委阳;第2组:气海、中级、横骨、大赫,阴陵泉,三阴交),轮流交替使用,隔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28次。
1.2.2 常规康复训练 间歇导尿(每6 h导尿1次)、针灸(选择未进行穴位注射的另一组穴位并合并相关疾病的特定穴位)、尿失禁治疗仪(采用电脑中频8号处方)及心理辅导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患者膀胱容量、 残余尿量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
2 结 果
A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比较(x±s)mL
3 讨 论
近年临床脊髓病变(外伤性及非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目前临床神经康复医学领域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神经康复医学领域的热点。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之一,据统计,80%~90%的脊髓损伤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并且反复泌尿道感染的几率较高,它导致的肾衰尿毒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性格人格的变化,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目前传统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法均不能很好地解决营养及修复受损神经元的问题。因此,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一类膜糖脂的总称,是正常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占细胞质膜总脂类的5%~10%,在各类组织中广泛存在,但以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为丰富,以脑灰质浓度最高,其分子由疏水的神经酰胺和亲水的含唾液酸的寡糖链组成,含有单个唾液酸和4个糖基。目前广泛使用的为国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神经节苷脂用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脊髓损伤、无菌性脑膜炎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的治疗 ......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20例采用GM穴位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324.76 mL±24.3 mL)及残余尿量(119.0 mL±16.65 mL)与对照组(303.57 mL±12.36 mL,140.95 mL±24.6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GM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5 R2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25-02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它是脊髓损伤(SIC)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衰是 SIC 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SIC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11月— 2010 年10月,我科对40例SIC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膀胱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颈髓、胸髓、腰骶髓损伤(不全瘫痪)患者40例,系统抽样随机分成两组。A 组20例采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加常规康复训练,男9 例,女 11 例;年龄 21岁~62 岁,平均 38.7 岁;其中颈髓损伤5例,胸髓损伤4例,腰骶髓损伤11例。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男11例,女9例;年龄24岁~62岁,平均 39.5 岁;其中颈髓损伤 6例,胸髓损伤 3 例,腰骶髓损伤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脊髓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全部经 CT、MRI 或手术探察证实为脊髓损伤,均采用手术治疗。 训练前膀胱功能状态均为无反射性膀胱,也未形成自律性膀胱,均采用留置导尿法引流尿液。
1.2 方法
1.2.1 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 每次注射前患者取平卧位,予安尔碘消毒2次,取2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稀释2 mL GM,更换9号针头进针,取得针感后回抽无回血,即推入药液0.4 mL,每个穴位均注射0.4 mL,1次治疗选择5个穴位,两组穴位(第1组:肾俞、气海俞、次髎、秩边、委阳;第2组:气海、中级、横骨、大赫,阴陵泉,三阴交),轮流交替使用,隔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28次。
1.2.2 常规康复训练 间歇导尿(每6 h导尿1次)、针灸(选择未进行穴位注射的另一组穴位并合并相关疾病的特定穴位)、尿失禁治疗仪(采用电脑中频8号处方)及心理辅导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患者膀胱容量、 残余尿量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
2 结 果
A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比较(x±s)mL
3 讨 论
近年临床脊髓病变(外伤性及非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目前临床神经康复医学领域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神经康复医学领域的热点。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之一,据统计,80%~90%的脊髓损伤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并且反复泌尿道感染的几率较高,它导致的肾衰尿毒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性格人格的变化,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目前传统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法均不能很好地解决营养及修复受损神经元的问题。因此,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一类膜糖脂的总称,是正常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占细胞质膜总脂类的5%~10%,在各类组织中广泛存在,但以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为丰富,以脑灰质浓度最高,其分子由疏水的神经酰胺和亲水的含唾液酸的寡糖链组成,含有单个唾液酸和4个糖基。目前广泛使用的为国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神经节苷脂用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脊髓损伤、无菌性脑膜炎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的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