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分析(1)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 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临床短期预后
中图分类号:R1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38-02
脑梗死(ACI)为多病因疾病,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各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前无法了解的病理改变及可疑病灶可清晰的显示出来,使得对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更加准确。TOAST分型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法,从病因学角度指导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国内虽有类似研究,其结果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且随着多种辅助检查应用规模的逐渐扩大病因学构成也在发生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根据TOAST分型设计表格,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家族史、入院时体温、血压、生化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记录患者的入院、出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2 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0例,其中男476例,女224例;年龄(61.98±2.98)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一次头颅CT/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7 d,住院时间≥14 d;以往无卒中史或有卒中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24 h,但DWI显示责任病灶。排除标准:近期有感染和手术者;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液质;其他疾病导致严重运动感觉功能残疾。
1.3 分型方法 TOAST分型参照1993年由美国Adams提出的分型法进行病因分型,将ACI患者分为五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
1.4 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临床疗效评价 于入院24 h内及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分,并分为三型:轻型为NIHSS<4分,中型为NIHSS 4分~15分,重型为NIHSS>15分。比较入院时和出院时NIHSS分值变化,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为消除入院时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根据公式(入院时NIHSS-出院时NIHSS/入院时NHISS×100%)来计算神经功能好转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 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临床短期预后
中图分类号:R1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38-02
脑梗死(ACI)为多病因疾病,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各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前无法了解的病理改变及可疑病灶可清晰的显示出来,使得对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更加准确。TOAST分型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法,从病因学角度指导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国内虽有类似研究,其结果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且随着多种辅助检查应用规模的逐渐扩大病因学构成也在发生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根据TOAST分型设计表格,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家族史、入院时体温、血压、生化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记录患者的入院、出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2 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0例,其中男476例,女224例;年龄(61.98±2.98)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一次头颅CT/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7 d,住院时间≥14 d;以往无卒中史或有卒中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24 h,但DWI显示责任病灶。排除标准:近期有感染和手术者;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液质;其他疾病导致严重运动感觉功能残疾。
1.3 分型方法 TOAST分型参照1993年由美国Adams提出的分型法进行病因分型,将ACI患者分为五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
1.4 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临床疗效评价 于入院24 h内及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分,并分为三型:轻型为NIHSS<4分,中型为NIHSS 4分~15分,重型为NIHSS>15分。比较入院时和出院时NIHSS分值变化,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为消除入院时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根据公式(入院时NIHSS-出院时NIHSS/入院时NHISS×100%)来计算神经功能好转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