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2)
参见附件(12kb)。
1.4 剔除病例标准 入选后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者;符合入选标准,但未进行治疗者;未按规定检查或主要指标缺项者;使用了方案规定的禁用药品;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5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患者;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患者主动要求退出临床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水牛角、水蛭、赤芍、丹参、地龙、川芎、川牛膝、天竺黄、酒大黄、胆南星、石菖蒲、生牡蛎等12味中药组成,每剂含原生药153 g。功能: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用法:水煎服,每次150 mL,每日2次。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水牛角先煎30 min,加入其余中药后再煎30 min,至药液为300 mL左右,分两次温服。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029):川芎、三七、豨莶草、丹参、天麻、槐花、石菖蒲、人工牛黄、黄芪、牛膝等药组成,功能活血通络、熄风化痰。规格每粒0.4 g,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两组可平行应用控制脑水肿、血糖、血压,预防感染、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措施。
1.7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1.8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WTBZ〗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讨 论
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其病因多端,病机演变迅速,古今医家认为大多因于脏腑功能失调,加上忧思恼怒,或恣酒饮食,或房室劳累等诱因下,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动扰于脑,蒙蔽清窍而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其病机概括平素为本虚(阴虚、气虚),急性期为热、毒、痰、瘀、风诸端。因为缺血中风多发病于静歇安卧之时,病情演变乍看之与热、毒无关,其实不然。《医学纲目·风证辨异》云:“中风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而引起脉道不利,气血闭塞的病理要素尚有“风、热、痰、瘀、毒”五种。“风”之形成,一则因肾精亏损,阴虚阳亢,肝阳化热生风,窜扰脑络;一则脑络瘀阻,瘀则气血不顺,气不顺则是风,风自内生,形成内外动扰之势。正如《奇效良方》所言:“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此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义相通。言其痰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胃之支脉,上络心脑”。“浊气”运化不及,蓄积脑络,化生痰脂,痰浊为患,促使脑络瘀阻,脑络瘀阻既成,则络中津液凝聚而为痰,旁渗络外而为饮,形成脑中“留饮”即西医所谓“脑水肿”。此机制诚如清·姜天叙《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风》所云:“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而血之旁渗矣”。瘀也,痰也,饮也,三者留着于位处清阳之所的脑中,“头者,诸阳之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故最易因病邪蕴郁而迅速化热,此为其“热”,又可因互结而毒变。言其“瘀”之形成,除上述因素外,盖因肝藏血,若适逢静歇之时,“人卧血归于肝” ......
1.4 剔除病例标准 入选后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者;符合入选标准,但未进行治疗者;未按规定检查或主要指标缺项者;使用了方案规定的禁用药品;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5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患者;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患者主动要求退出临床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水牛角、水蛭、赤芍、丹参、地龙、川芎、川牛膝、天竺黄、酒大黄、胆南星、石菖蒲、生牡蛎等12味中药组成,每剂含原生药153 g。功能: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用法:水煎服,每次150 mL,每日2次。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水牛角先煎30 min,加入其余中药后再煎30 min,至药液为300 mL左右,分两次温服。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029):川芎、三七、豨莶草、丹参、天麻、槐花、石菖蒲、人工牛黄、黄芪、牛膝等药组成,功能活血通络、熄风化痰。规格每粒0.4 g,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两组可平行应用控制脑水肿、血糖、血压,预防感染、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措施。
1.7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1.8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WTBZ〗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讨 论
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其病因多端,病机演变迅速,古今医家认为大多因于脏腑功能失调,加上忧思恼怒,或恣酒饮食,或房室劳累等诱因下,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动扰于脑,蒙蔽清窍而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其病机概括平素为本虚(阴虚、气虚),急性期为热、毒、痰、瘀、风诸端。因为缺血中风多发病于静歇安卧之时,病情演变乍看之与热、毒无关,其实不然。《医学纲目·风证辨异》云:“中风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而引起脉道不利,气血闭塞的病理要素尚有“风、热、痰、瘀、毒”五种。“风”之形成,一则因肾精亏损,阴虚阳亢,肝阳化热生风,窜扰脑络;一则脑络瘀阻,瘀则气血不顺,气不顺则是风,风自内生,形成内外动扰之势。正如《奇效良方》所言:“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此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义相通。言其痰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胃之支脉,上络心脑”。“浊气”运化不及,蓄积脑络,化生痰脂,痰浊为患,促使脑络瘀阻,脑络瘀阻既成,则络中津液凝聚而为痰,旁渗络外而为饮,形成脑中“留饮”即西医所谓“脑水肿”。此机制诚如清·姜天叙《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风》所云:“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而血之旁渗矣”。瘀也,痰也,饮也,三者留着于位处清阳之所的脑中,“头者,诸阳之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故最易因病邪蕴郁而迅速化热,此为其“热”,又可因互结而毒变。言其“瘀”之形成,除上述因素外,盖因肝藏血,若适逢静歇之时,“人卧血归于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