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临床应用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分析抽动障碍患儿临床与脑电图的特征。方法 对160例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25.5%、43.9%、52.9%,短暂性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低于病程大于1年的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的异常与病程的长短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脑电图可作为评估病变严重程度的客观依据之一。
关键词: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
中图分类号:R741.0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1019-02
抽动障碍是一组主要发生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现将2005年—2009年在我院就诊的160例抽动障碍患儿临床与脑电图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60例,男126例,女34例,男:女3.7:1;年龄3岁~14岁, 其中3岁~5岁17例,6岁~9岁120例,9岁~14岁23例; 病程4周至5年不等。首诊时均符合DSM-Ⅳ诊断标准[1]。根据抽动病程的长短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其中短暂性抽动症98例,慢性抽动症41例,多发性抽动症21例。所有患儿均无早产、产伤、脑外伤、惊厥史,排除亨廷顿舞蹈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和脑炎后遗症等疾病。患病前未曾服用可引起运动障碍的药物者。
1.2 临床表现 主要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的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大多数病例表现以运动性抽动为首发症状,包括眨眼、张口、点头、耸肩、耸鼻、摇头、转颈等不自主动作。部分病例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清嗓声、哼哼声、嗤鼻声、咳嗽声、喉鸣等。少数患儿可有控制不住的骂人和脏话现象,伴有注意力缺陷者54例(33.8%),学习困难35例(21.9%),情绪障碍26例(16.3%)。抽动症状是多变化的,表现时轻时重,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症状,也可自然缓解一段时间。当情绪激动、感冒、学习压力大或疲劳时可诱发加重,睡眠时消失。160例患儿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体征。60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未见阳性结果。
1.3 方法 采用秦皇岛KT98-1018数字定量脑电图一体机,按照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头皮电极。所有患儿均于服药前或停用镇静、兴奋药2周,在清醒、安静、坐位放松状态下,进行脑电图描记,描记时间不少于20 min,常规进行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并实时记录抽动情况。脑电图诊断标准参照刘晓燕[2]标准判定。
2 结 果
将所有患儿的脑电图与同年龄组的儿童脑电图相比较,本组160例,脑电图异常54例,异常率为33.8%。异常表现主要为基本节律慢化,与同龄儿童的脑电图相比非特异性慢波增多,波幅增高,α波形不规整,调幅现象不良。其中轻度异常49例表现为背景活动偏慢,慢波多于同龄儿童,α波减少,调节差,波形杂乱,出现高幅θ、δ波及活动,伴短程出现;中度异常4例,背景脑波频率慢化,并有阵发中至高幅θ、δ波,或有尖波、棘波、或尖慢波发放;重度异常1例为各导联出现较多的尖波、棘波、棘慢波综合。短暂性抽动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和慢性抽动及多发性抽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抽动障碍异常脑电图出现情况见表1。
表1 3类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3 讨 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型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千奇百怪,多种多样。多数起病于学龄期,男多于女,男女性患病比率为3∶1~4∶1,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0%~24%,国内报道为1%~7%,并有逐年上升趋势[3]。本组患儿起病于3岁~14岁,以6岁~9岁儿童最多(7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3.7∶1,与文献资料相符。
目前,对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用于肯定诊断,头颅CT或MRI等检查对抽动症的价值不在于诊断,而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4]。在抽动症的发病因素中神经生化因素以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中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超敏所致,且与患儿的脑功能状态有关[5]。脑电图检查适于抽动患儿脑功能的研究。文献报道,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20%~52%。脑电图以非特异性改变为主,表现为基本节律调节调幅不良,α波减少,波形不规整,慢波增多。本组异常脑电图54例,总的异常率为33.8%,与上述报道一致,正常小儿脑电图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脑电图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大脑皮层对皮层下活动的控制逐渐趋于完善[6]。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慢波增多且频率不规则,提示脑功能可能不成熟,皮层中枢控制功能不完善,对皮层下的一些运动和发声不能有效控制,则出现眨眼、歪嘴、扭脖等肌肉不随意运动,故抽动障碍与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抽动障碍的病程不一,可为短暂性,也可为长期性,也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短暂性抽动症,病程大于4周,但小于1年,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慢性抽动症和多发性抽动病程均超过1年,不同点在于抽动的性质和程度,慢性抽动症,或为运动性抽动或为发声性抽动,两者不同时存在,而多发性抽动症,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并存。三种类型之间可有延续性 ......
摘要:目的分析抽动障碍患儿临床与脑电图的特征。方法 对160例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25.5%、43.9%、52.9%,短暂性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低于病程大于1年的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的异常与病程的长短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脑电图可作为评估病变严重程度的客观依据之一。
关键词: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
中图分类号:R741.0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1019-02
抽动障碍是一组主要发生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现将2005年—2009年在我院就诊的160例抽动障碍患儿临床与脑电图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60例,男126例,女34例,男:女3.7:1;年龄3岁~14岁, 其中3岁~5岁17例,6岁~9岁120例,9岁~14岁23例; 病程4周至5年不等。首诊时均符合DSM-Ⅳ诊断标准[1]。根据抽动病程的长短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其中短暂性抽动症98例,慢性抽动症41例,多发性抽动症21例。所有患儿均无早产、产伤、脑外伤、惊厥史,排除亨廷顿舞蹈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和脑炎后遗症等疾病。患病前未曾服用可引起运动障碍的药物者。
1.2 临床表现 主要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的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大多数病例表现以运动性抽动为首发症状,包括眨眼、张口、点头、耸肩、耸鼻、摇头、转颈等不自主动作。部分病例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清嗓声、哼哼声、嗤鼻声、咳嗽声、喉鸣等。少数患儿可有控制不住的骂人和脏话现象,伴有注意力缺陷者54例(33.8%),学习困难35例(21.9%),情绪障碍26例(16.3%)。抽动症状是多变化的,表现时轻时重,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症状,也可自然缓解一段时间。当情绪激动、感冒、学习压力大或疲劳时可诱发加重,睡眠时消失。160例患儿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体征。60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未见阳性结果。
1.3 方法 采用秦皇岛KT98-1018数字定量脑电图一体机,按照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头皮电极。所有患儿均于服药前或停用镇静、兴奋药2周,在清醒、安静、坐位放松状态下,进行脑电图描记,描记时间不少于20 min,常规进行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并实时记录抽动情况。脑电图诊断标准参照刘晓燕[2]标准判定。
2 结 果
将所有患儿的脑电图与同年龄组的儿童脑电图相比较,本组160例,脑电图异常54例,异常率为33.8%。异常表现主要为基本节律慢化,与同龄儿童的脑电图相比非特异性慢波增多,波幅增高,α波形不规整,调幅现象不良。其中轻度异常49例表现为背景活动偏慢,慢波多于同龄儿童,α波减少,调节差,波形杂乱,出现高幅θ、δ波及活动,伴短程出现;中度异常4例,背景脑波频率慢化,并有阵发中至高幅θ、δ波,或有尖波、棘波、或尖慢波发放;重度异常1例为各导联出现较多的尖波、棘波、棘慢波综合。短暂性抽动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和慢性抽动及多发性抽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抽动障碍异常脑电图出现情况见表1。
表1 3类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3 讨 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型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千奇百怪,多种多样。多数起病于学龄期,男多于女,男女性患病比率为3∶1~4∶1,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0%~24%,国内报道为1%~7%,并有逐年上升趋势[3]。本组患儿起病于3岁~14岁,以6岁~9岁儿童最多(7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3.7∶1,与文献资料相符。
目前,对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用于肯定诊断,头颅CT或MRI等检查对抽动症的价值不在于诊断,而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4]。在抽动症的发病因素中神经生化因素以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中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超敏所致,且与患儿的脑功能状态有关[5]。脑电图检查适于抽动患儿脑功能的研究。文献报道,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20%~52%。脑电图以非特异性改变为主,表现为基本节律调节调幅不良,α波减少,波形不规整,慢波增多。本组异常脑电图54例,总的异常率为33.8%,与上述报道一致,正常小儿脑电图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脑电图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大脑皮层对皮层下活动的控制逐渐趋于完善[6]。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慢波增多且频率不规则,提示脑功能可能不成熟,皮层中枢控制功能不完善,对皮层下的一些运动和发声不能有效控制,则出现眨眼、歪嘴、扭脖等肌肉不随意运动,故抽动障碍与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抽动障碍的病程不一,可为短暂性,也可为长期性,也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短暂性抽动症,病程大于4周,但小于1年,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慢性抽动症和多发性抽动病程均超过1年,不同点在于抽动的性质和程度,慢性抽动症,或为运动性抽动或为发声性抽动,两者不同时存在,而多发性抽动症,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并存。三种类型之间可有延续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