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丹蒌片合用氟桂利嗪。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候、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4.9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丹蒌片;氟桂利嗪
中图分类号:R743.3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066-02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血给脑干、丘脑、小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为眩晕。运用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64.27±10.36)岁;病程(4.67±3.28)月;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1例,脑梗死4例。对照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63.69±11.81)岁;病程(4.26±3.95)月;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3例,高脂血症10例,脑梗死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合并基础疾病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及《神经病学》[2]制定。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4]制定。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50岁~80岁;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多因体位的变动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耳鸣、恶心、呕吐或猝然昏倒;可伴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朦、复视、肢体麻木、后枕部头痛等;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及颅脑、颈部CT证实。
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疾患;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有精神症状无法合作者。
1.4 方法 治疗组予丹蒌片(吉林康乃尔药业),每片0.3 g,每日3次,每次5片;联合氟桂利嗪片(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每片5 mg,每晚睡前一片,共14 d。两组对照组予氟桂利嗪片(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每片5 mg,每晚睡前一片,共14 d。
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给予相应同种西药治疗。
1.5 观察指标 中医症候根据症状显著程度进行评分,由主治及以上医师操作,用统一规范的语句提问。凡主动说出的症状并显著者记3分,不太显著者记2分;提问方说出症状按程度和持续时间综合评定依次记2分或1分,无症状记0分。舌脉象用文字描述。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治疗前后分别行TCD,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行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判定。痊愈:眩晕及并发症状、体征消失,TCD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显效:眩晕及并发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检查结果显著改善;有效:眩晕缓解,并发症状、体征大部分减轻,TCD检查结果有改善;无效:眩晕及并发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TCD检查结果无改善。
中医症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基本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胸闷、胃脘痞满、颈项僵痛、肢体麻木等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尤其是胸闷、胃脘痞满、肢体麻木之症状较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详见表4。
2.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对照组2例出现轻微头胀痛;治疗组1例出现轻微腹泻;对照组2例出现轻微胃脘不适,但均未影响继续治疗。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血常规、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
3 讨 论
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范畴,是指因某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累及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的眩晕。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原因,常为老年人动脉硬化、血黏度高、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此外,颈部肌肉过度疲劳、急剧转头、屈伸颈部、颈椎骨质增生刺激,致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灌注减少等。
后循环缺血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素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又多脾胃亏虚,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老年人多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则血流不畅,滞生瘀血。痰浊和瘀血既是津血代谢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们既可以单独致病,又常常相兼为患,形成痰瘀互结。痰瘀互结亦是多种慢性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常出现的病理转归,且病程愈久,则痰瘀胶结之势愈深。“眩晕”的病机转归主要为痰瘀互结、阻遏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髓失养而发为眩晕。因此,治疗上抓住痰瘀这两大病理要素,痰瘀同治,定能获桴鼓之效。
丹蒌片化裁于汉代名家张仲景《金匮要略》经典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是痰瘀同治的代表方,原系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现将其用于后循环性眩晕,异病同治,亦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君药瓜蒌皮祛痰结,薤白通阳气;臣药丹参、川芎、赤芍、葛根活血化瘀、通络止眩;佐药黄芪补气治本、气助血行以化瘀,泽泻利湿,以祛生痰之源,一补一泻,补而不滞;使药郁金行气化瘀,骨碎补走肾经,取从肾治眩之意,并预防单用活血化瘀药克伐过度。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瓜蒌皮能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聚集速度,抑制小血管内血栓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