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332043
益气活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张蕾 张庆翔 刘剑刚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已成为城乡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大约70万人死于冠心病,约占全部死亡的四分之一[1]。

    1 冠心病病因病机

    对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并无专论,后人的认识多基于《素问·举痛论》对于五脏卒痛之病因的讨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以及《素问·调经论》:“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据此推论,心脉凝闭痹阻、心阳不宣、血不养心及其脉是真心痛发作的主要病机,而引发这些变异的唯一原因就是“寒邪”,也为后世以温阳散寒宣痹治疗真心痛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胸痹心痛专篇,认为“阳微阴弦”为其主要病机,并提出瓜蒌薤白白酒汤等9首处方,奠定了胸痹心痛的辨治基础。宋金元时期有关心痛的论述较多,治疗方法也十分丰富。宋·陈无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提出了心痛的病因为外感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首次总结气、血、痰、水是导致心痛的致病因素。同时,自宋代开始,活血化瘀被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明清之后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及气血辨证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对该病的辨证及治法的认识,明清时期对胸痹心痛的常见病因病机如气郁、血瘀、寒凝、痰饮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阐述,并且提出了肾虚、清阳阻遏、奇经八脉导致胸痹心痛的理论。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理论阐述在清代逐渐趋于完善,并提出了“气血学说”,明确提出“治气弗动血,治血兼治气”。如《玉机微义》云:“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景岳全书》中说:“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同时,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要原因。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