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唠叨,孩子易拖沓
六至十二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拖沓是孩子对父母“催促”的报复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不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摘自《心理医生》), 百拇医药(肖 光)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拖沓是孩子对父母“催促”的报复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不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摘自《心理医生》), 百拇医药(肖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