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板块冲突启示下艾滋病预防宣传思维方式的转换(2)
2.2四大文化板块及其矛盾与冲突
丹尼尔·贝尔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揭示了进入后工业社会时,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人们的迷惘与混乱、信仰危机与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刻原因。综观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相互冲突的几大主要文化板块:外来文化(主要指西方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文化。这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是造成当前社会价值领域社会整合力度趋弱,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
这里所说的外来文化,主要指的是从百年前中西文化大碰撞之后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其核心的内容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由于西方文化之所长的科学、民主精神[5]代表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大量糟粕也随之涌入,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目前,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从社会的正式制度、组织层面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其影响也随处可见。与西方文化相比,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领域日渐衰微,仅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领域还保持自己的一定影响,而在社会的组织和制度领域几乎不再发挥支配性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在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外,中国社会存在另外两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对较大的文化板块:“新”文化和革命文化。这里所说的“新”文化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一类特殊文化。其特点有时甚至可以用不伦不类来概括,比如把革命歌曲翻唱为摇滚,一些影视中用革命术语制造幽默等;再比如,前几年一系列体现西方解构主义主题的贺岁片如《大腕》、《甲方乙方》等,剧中主人公智商挺高,但基本不做大事,既不崇高、也不堕落,其主旨反映出这样一种主题:生活就是游戏、就是玩。虽然“新”文化是一个边缘性的文化板块,但是它对年轻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对以上三个文化板块,影响力最小的板块可能就是革命文化,但它确实存在着。比如在一些社会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方面仍使用一些革命文化为指导,再比如一些动员性的口号、标语中还大量使用革命术语,以及刚才所提到的影视中用革命术语制造幽默等等都是革命文化存在的表现。
上述四大文化板块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从其相接触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从早期的“科玄”、“体用”之争,到现在的“全球化与民族性”之论都是其矛盾冲突的表现。到目前为止,两者都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除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一对最大的矛盾和冲突之外;革命文化是反对传统文化而起家的;革命文化的集体主义取向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取向是相矛盾的;“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这四大文化板块并存于当前我国社会的文化领域,其间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削弱了社会的价值整合力度,从而使人们不知何所依从,一系列的社会失范现象由此而生,这便是我们所要寻找“另一社会事实”。
, 百拇医药
3文化板块冲突启示下艾滋病
预防宣传思维方式的转换
既然当前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途径比例不断上升的最根本性原因是文化领域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它又给新形势下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3.1当前和以往艾滋病预防宣传的特点
以往和当前我们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其内容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传染途径知识的宣传。(2)艾滋病危害知识的宣传。(3)呼唤对生命的关爱。因此,当前的艾滋病预防宣传似乎潜在着这样一种逻辑特点:通过艾滋病危害知识的宣传,触发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即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预防),唤醒人们的自我保存本能。而传染途径知识的宣传,则是让人了解如何预防,以及如何与病人交往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对病人孤立。当然,这样的宣传是基础性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面对如今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的新趋势,仅仅沿用这种宣传思维是否足够呢?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生命过程是爱欲本能和死欲本能的矛盾统一。当前的宣传方式,其潜在的逻辑特点如分析的那样,侧重点在于触发对死亡本能的畏惧并唤醒自我保存本能。然而,前面的分析已指出,文化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价值领域整合力度趋弱,由此爱欲本能地位上升,才是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的症结所在。因此,新形式下艾滋病预防宣传,如果还仅仅只着眼于生命过程中对死亡本能的畏惧这一端是不够的,与此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爱欲本能。
, http://www.100md.com
3.2新形式下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新路径
如何正确引导爱欲本能呢?弗洛伊德把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看成是压抑性文明[6]。因为人的本能具有强烈的冲动作用,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在快乐原则的指导下,它将成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的破坏性力量。而人类社会对性本能最重要的抑制力量就是文明或者文化。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这一问题,根源性的原因恰恰在于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就在于实现文化矛盾与冲突的整合,从而增强价值领域的整合力度,使社会能够提供较为一致的价值规范、信仰体系以引导人们的行为。
但是,文化整合的实现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严峻的现实不允许我们等待一种新的较为统一的能够引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完全形成,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立刻沿着所指出的路径,摸索式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而这样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中国是以家庭为根基、伦理本位的社会[7],这个特点就是宣传中可以挖掘的重要资源,因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轻个人而重家庭,个人隐没于家庭[7]。因此,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中,可以突出强调个人作为家庭一分子对家庭中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家庭责任观的宣传,预防人们可能的性行为混乱。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在思想方面倡导安分、寡欲[5],与西方文化的享乐追求相去甚远;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内圣”等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都是宣传中可以用作教育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加强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方面的素材。当然,不仅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资利用,西方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号召人积极上进的成分可供我们预防宣传所用。
, 百拇医药
总之,当我们弄清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当前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途径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最根本性原因。那么,在今后的艾滋病预防宣传中,除了坚持已有的宣传策略之外,势必应当将文化的因素引入到预防宣传的内容中,从文化的角度去拓展出一种新的宣传路径,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飞跃.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政策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40.
2潘绥铭.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4):140.
3laumann,Edward.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73.
4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5.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63-72.
6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3.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2,94.
[收稿日期:2006-04-12], http://www.100md.com(姜地忠)
丹尼尔·贝尔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揭示了进入后工业社会时,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人们的迷惘与混乱、信仰危机与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刻原因。综观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相互冲突的几大主要文化板块:外来文化(主要指西方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文化。这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是造成当前社会价值领域社会整合力度趋弱,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
这里所说的外来文化,主要指的是从百年前中西文化大碰撞之后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其核心的内容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由于西方文化之所长的科学、民主精神[5]代表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大量糟粕也随之涌入,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目前,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从社会的正式制度、组织层面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其影响也随处可见。与西方文化相比,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领域日渐衰微,仅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领域还保持自己的一定影响,而在社会的组织和制度领域几乎不再发挥支配性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在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外,中国社会存在另外两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对较大的文化板块:“新”文化和革命文化。这里所说的“新”文化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一类特殊文化。其特点有时甚至可以用不伦不类来概括,比如把革命歌曲翻唱为摇滚,一些影视中用革命术语制造幽默等;再比如,前几年一系列体现西方解构主义主题的贺岁片如《大腕》、《甲方乙方》等,剧中主人公智商挺高,但基本不做大事,既不崇高、也不堕落,其主旨反映出这样一种主题:生活就是游戏、就是玩。虽然“新”文化是一个边缘性的文化板块,但是它对年轻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对以上三个文化板块,影响力最小的板块可能就是革命文化,但它确实存在着。比如在一些社会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方面仍使用一些革命文化为指导,再比如一些动员性的口号、标语中还大量使用革命术语,以及刚才所提到的影视中用革命术语制造幽默等等都是革命文化存在的表现。
上述四大文化板块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从其相接触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从早期的“科玄”、“体用”之争,到现在的“全球化与民族性”之论都是其矛盾冲突的表现。到目前为止,两者都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除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一对最大的矛盾和冲突之外;革命文化是反对传统文化而起家的;革命文化的集体主义取向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取向是相矛盾的;“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这四大文化板块并存于当前我国社会的文化领域,其间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削弱了社会的价值整合力度,从而使人们不知何所依从,一系列的社会失范现象由此而生,这便是我们所要寻找“另一社会事实”。
, 百拇医药
3文化板块冲突启示下艾滋病
预防宣传思维方式的转换
既然当前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途径比例不断上升的最根本性原因是文化领域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它又给新形势下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3.1当前和以往艾滋病预防宣传的特点
以往和当前我们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其内容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传染途径知识的宣传。(2)艾滋病危害知识的宣传。(3)呼唤对生命的关爱。因此,当前的艾滋病预防宣传似乎潜在着这样一种逻辑特点:通过艾滋病危害知识的宣传,触发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即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预防),唤醒人们的自我保存本能。而传染途径知识的宣传,则是让人了解如何预防,以及如何与病人交往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对病人孤立。当然,这样的宣传是基础性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面对如今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的新趋势,仅仅沿用这种宣传思维是否足够呢?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生命过程是爱欲本能和死欲本能的矛盾统一。当前的宣传方式,其潜在的逻辑特点如分析的那样,侧重点在于触发对死亡本能的畏惧并唤醒自我保存本能。然而,前面的分析已指出,文化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价值领域整合力度趋弱,由此爱欲本能地位上升,才是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的症结所在。因此,新形式下艾滋病预防宣传,如果还仅仅只着眼于生命过程中对死亡本能的畏惧这一端是不够的,与此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爱欲本能。
, http://www.100md.com
3.2新形式下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新路径
如何正确引导爱欲本能呢?弗洛伊德把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看成是压抑性文明[6]。因为人的本能具有强烈的冲动作用,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在快乐原则的指导下,它将成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的破坏性力量。而人类社会对性本能最重要的抑制力量就是文明或者文化。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性传播途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比例不断上升这一问题,根源性的原因恰恰在于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就在于实现文化矛盾与冲突的整合,从而增强价值领域的整合力度,使社会能够提供较为一致的价值规范、信仰体系以引导人们的行为。
但是,文化整合的实现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严峻的现实不允许我们等待一种新的较为统一的能够引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完全形成,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立刻沿着所指出的路径,摸索式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而这样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中国是以家庭为根基、伦理本位的社会[7],这个特点就是宣传中可以挖掘的重要资源,因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轻个人而重家庭,个人隐没于家庭[7]。因此,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中,可以突出强调个人作为家庭一分子对家庭中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家庭责任观的宣传,预防人们可能的性行为混乱。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在思想方面倡导安分、寡欲[5],与西方文化的享乐追求相去甚远;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内圣”等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都是宣传中可以用作教育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加强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方面的素材。当然,不仅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资利用,西方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号召人积极上进的成分可供我们预防宣传所用。
, 百拇医药
总之,当我们弄清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当前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途径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最根本性原因。那么,在今后的艾滋病预防宣传中,除了坚持已有的宣传策略之外,势必应当将文化的因素引入到预防宣传的内容中,从文化的角度去拓展出一种新的宣传路径,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飞跃.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政策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40.
2潘绥铭.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4):140.
3laumann,Edward.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173.
4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5.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63-72.
6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3.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2,94.
[收稿日期:2006-04-12], http://www.100md.com(姜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