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3278
生命价值的体认与艾滋病防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07年第12期
     20世纪80年代末,视之为西方性自由产物的艾滋病刚刚传入我国,尚未引起人们重视。随着感染病例的增多,相关机构和专家开始指出要以他国为鉴,不能等到大规模流行之后再去补救。时至今日,我国艾滋病的防控形势相当严峻,这是可以肯定的。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这里从生命价值体认的角度进行一些讨论。

    人人都珍爱自己的生命,但珍爱的程度是否一样?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于生计考虑而不顾惜自己身体的人群:山西煤窑里的矿工,河南卖血的农民,全国各地的小姐、MB,这些人面临着身体受到侵害、生命受到威胁的处境,但却难以或不能乃至不愿、不知脱离。由此得出结论说人们对各自生命的珍爱程度并不相同是容易的,不过其论据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笔者在此扩大视角,所主要关注的是不从事特殊职业的、属于社会中间阶层的、普通人群对于个人生命价值的认识差异。

    这需要进行中外之间的对比。就艾滋病防控而言,欧美从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流行已转为现在的总体上得到控制,这与他们具有安全性行为的较高意识很有关系。艾滋病防控和较活跃的性表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双方,其间以安全套使用为重点的安全防护是沟通渠道。在欧美国家,近些年来非固定伴侣间、临时偶然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从而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感染率。但应注意,上述国家虽也进行了相关宣传,不过力度并非一般想像的那样大(开始时力度相对比较大,公众普遍接受后即转成为提示性的宣传)。也就是说,使用安全套总的看是一种自觉行动,并不需要别人去反复指导的。

    反观我国,即便性对象是娼妓,行为人中不使用安全套的比率也是比较高的。一旦因此染病,患者最初的反应通常是惊讶、不相信,哀叹自己为什么如此不幸,仿佛命运单单对他不公。他真的就不知道高危性行为的危险吗?实际上,以现在的资讯覆盖水平,相关信息已经多到了想不听都不可能的程度,有的只是听多听少的区别。那些染病者真正缺乏的其实是对艾滋的敏感性,如果确实敏感的话,他会主动地去多获取些相关信息,有的人甚至不必如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