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隐性梅毒83例临床分析
【摘 要】 通过对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总结分析,提高对妊娠隐性梅毒的认识。本组妊娠梅毒病例RPR滴度都不高,在1∶1~1∶4的范围内占73.49%,大多数为病期不明的潜伏期感染,而且经过治疗后低滴度降低不理想。青霉素作为治疗梅毒的首选目前仍是敏感药物。出现低滴度和治疗后滴度下降不理想的原因是否可能与妊娠免疫状态以及血清固定有关,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妊娠梅毒隐性情况的发生提示,加强婚、产前梅毒筛查的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 妊娠梅毒; 隐性; 青霉素治疗; 预防胎传梅毒
在妊娠期间,孕妇发生或发现活动性或潜伏梅毒,称妊娠梅毒。妊娠梅毒分为显性梅毒和隐性梅毒或潜伏梅毒。隐性梅毒又分为:(1)早期隐性梅毒。病期在2 年内,①在过去2 年内,有明确记载的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由阴转阳,或其滴度较原先升高达4 倍或更高。②在过去2 年内,有符合一期或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③在过去2 年内,有与疑似或确诊的一期或二期梅毒,或与疑似早期隐性梅毒的性伴发生性接触史;(2)晚期隐性梅毒。病期在2 年以上,无证据表明在既往2 年中获得感染。无法判断病期者亦作为晚期隐性梅毒处理[1]。近年来有报告妊娠梅毒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隐性梅毒也随之升高[2]。本文通过对我院2005年7月~2008年8月的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总结分析,希望对妊娠隐性梅毒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8月门诊就诊及各级妇幼保健院转诊患者。门诊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做好病案记录,对所有患者进行RPR初筛和TPPA确认。并排除单纯RPR或TPPA(+)、抗-HIV(+)患者,依据卫生部《性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排除1、2期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
按我国规范治疗标准选用苄星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对青霉素过敏者排除在外)。在患者妊娠初3个月内注射1个疗程,妊娠末3个月注射1个疗程;中期妊娠自确诊之日起治疗1个疗程,末3个月注射1个疗程;晚期妊娠者确诊即治疗。观察时间为初诊到分娩为止。对治疗前后血清状况进行比较观察。
2 结果观察
2.1 一般情况
有83例患者被确认。其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24.5±3.5岁),均为孕后进行产前检查发现TPPA(+)或RPR滴度异常者。其中妊娠月份≤4个月者14人,妊娠月份4~7个月者57人,妊娠月份7~9个月者12人。感染途径不详29例(34.94%),丈夫有不洁性生活史引发感染者32例(38.55%),自身有不洁性生活史引发感染者22例(26.51%)。
2.2 血清状况
妊娠患者的血清RPR及TPPA状况见表1。
2.3 治疗结果
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中,RPR阴转者为8例(9.64%),RPR滴度有下降者59例(71.08%),RPR滴度无变化者16例(19.28%)。治疗后血清RPR滴度变化见表2。
3 讨论
由于妊娠期内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引起先天性梅毒,导致胎儿的畸形及发育障碍,也可以引起早产、流产,危害甚大。在妊娠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当梅毒螺旋体还未进入胎儿体内时,对母亲进行治疗,可避免传染胎儿。妊娠晚期再一次治疗,主要是为了使已受感染的胎儿在宫内得到治疗,防止先天性梅毒发生,同时母亲也得到治疗[3]。
在本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妊娠隐性梅毒患者RPR滴度都不高,在1∶1~1∶4的范围内有61例占73.49%,而且经过治疗后低滴度降低不理想,其原因结合查寻资料,我们认为在血清固定、生物假阳性和其他原因等可能的原因中以血清固定的可能性最大。究其原因应该与以下几点有关:(1)早期梅毒治疗不规范;(2)梅毒的病期、类型、开始治疗的时间;(3)复发、再感染或体内仍存在深在病灶;(4)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综合分析本组患者的情况,笔者认为最可能的原因与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治疗不当或者即使正规治疗但因患者个体的免疫功能不同,导致细胞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衡,清除体内梅毒螺旋体不彻底,少量残存的梅毒螺旋体潜伏在机体内,持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出现外周血清反映持续不阴转有关[4]。妊娠隐性梅毒的病人妊娠时由于细胞免疫降低而引起机体的细胞免功能低下或紊乱[5],机体细胞免功能低下或紊乱可导致CD4功能的降低而引起血清固定[6]。。
综上我们认为:(1)对于育龄期限的妇女,在妊娠前应做一个常规梅毒血清检测,便于梅毒的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胎传梅毒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妊娠梅毒用青霉素驱梅治疗疗效确切,仍应为首选药物。(3)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潜伏梅毒比例较高,提示加强婚前产前梅毒筛查的工作非常重要。(4)由于妊娠梅毒患者免疫力降低,在治疗时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免疫调节剂来加速梅毒患者的及早彻底治愈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M]. 2006:17-18.
2 吕秀芳,范静,孟志宁.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05):457-459.
3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525.
4 杨文林,杨建,黄新宇,等.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719-721.
5 杨日东,蔡川川,等.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8(5):477-479.
6 黄晶.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9):546-547.
[收稿日期:2010-01-25] (胥建中 李济科 辜格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