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2)
2.2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态度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一个人对其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是这个人对这些人行为的主要预测源之一,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5]。态度指的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一般认为,它含有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成分[6]。2000年Wilson等在内隐性社会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dual attitude model,DAM),认为个体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7]。
2.2.1 外显态度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假定社会行为处在意识的控制之下,态度只以意识方式操作,因此,外显态度包括那些个体既清楚意识到又愿意报告的态度[7],一般常用自我报告法等直接测量方法来测量个体的外显态度[8]。在面对社会议题或敏感话题时,受测者更倾向于在自陈报告中做出迎合社会赞许的反应[6],同时,动机、情境甚至问卷形式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2.2 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gi在分析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性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内隐态度(ImplicitAttitudes)的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