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包养现象的认知和归因初探(2)
第1页 |
第5页 |
参见附件。
2.4应对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措施
3讨论
3.1大学生对被包养现象的态度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自己涉及包养与被包养的问题上,态度比较坚决,严守道德底线,但对于他人被包养问题上则较宽容并给予理解。另外,在对包养现象的预期上,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包养现象将越演越烈。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更多意味的是现代人对于个人私密性的尊重,人们认可‘性’是个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在包养现象对个人、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中,存在着性别和专业差异,无城乡差异,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态度受性别和专业影响,女大学生和文科生倾向于向个人声誉和前途,以及家庭夫妻关系方向考虑影响[5]。
3.2大学生对被包养现象归因的认识
在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归因倾向上,大学生都表现出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分析包养现象的成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包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三者比重相差不大,即表明包养现象的产生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的。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城乡和专业差异,说明大学生对包养现象的归因与其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
3.3大学生对被包养现象应对措施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采取措施阻止大学生被包养这种现象。在他们认同的措施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在归因倾向上他们认为学校并不是主要原因。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而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4对策
由上述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地区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被包养问题的认识和归因存在着差异,尤其是性别。在包养现象的认知上,大学生普遍在自己涉及包养与被包养问题上严守道德底线,对他人被包养问题上则较宽容并给予理解。这表明,大学生对待自己传统不放纵的态度,及对他人的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更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对待包养的态度,主流上是健康的、积极的。对包养问题的归因中,包养问题由多种因素影响着,因此应对措施也应该多管齐下,主要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主。Robert Kiwanuka等人对于发展中国家年轻人中存在的性强迫和性交易现象,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在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6]。目前,性教育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大任务,尤其是性道德教育。家庭和高校课程涉及这部分内容的不多,或者大多以性生理知识为主。高校应该是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其补充和强化,基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特色活动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性道德教育,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惠淑.包养现象中的经济学分析——以***为例.商业文化,2010(11):301.
[2]张显峰.教授“包养门”不可放弃道德追问.科技日报,2011-07-19.
[3]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5.
[4]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8(5):77-84.
[5]李砚.女大学生毕业——从白纸走向卫生纸[N/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0/07-21/24148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17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