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4年第5期
编号:12662382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5期
     由此可见,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也需不同的理论解释。至今还没有哪个学说对其发生机制能单独给出完满的解答。Kvaskoff M[7]等在1990年开始的一项年龄在40~65岁法国妇女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儿时与宠物密切接触或在农场生活3个月以及更长时间与患EM风险相关。而且儿童时期在室内被动吸烟状态暴露时间的长短,所经历二战期食物匮乏的程度及8~15岁进行过度的行走(一周>5小时)与患EM密切正相关。但需进一步研究来解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

    2发病率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很难确切评估,因为所研究的目标人群不同,而且一部分患者症状不重未能进行手术确诊。[8) Janssen等人系统复习了1980年-2011年间发表在PubMed和EMBASE的关键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青少年”、“慢性盆腔疼痛”的相关文章,在进行腹腔镜检查的青少年中,EM发病率62%,有慢性盆腔疼痛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无效的女孩子2/3在腹腔镜下可见异位病灶,而药物治疗有效的诊断为EM的仅占49%。这些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中III-IV期的占1/3比例。Reese和Lanfer等发现慢性腹痛的青少年中,EM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1~13岁为12%,20~21岁为54%。

    3临床特点

    青春期EM的表现与成年人不完全相同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