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
编号:12570254
半夏泻心汤可治愈幽门螺杆菌性胃炎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日 《求医问药》 2013年第12期
     患者葛某,女,15岁,因上腹部反复出现不适2月余,且伴有食欲不振来我院就诊。患者的HP(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其父母均伴有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患病史。患者家长曾带其就诊于多家医院,并口服阿莫西林、蒙脱石散、奥美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无缓解。患者症见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进食量少,时有干呕,面色白,腹软微胀,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等症。经辨证,笔者认为葛某所患胃病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于中,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在治疗上应以和中、降逆、消痞为主,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该方的药物组成是:半夏、太子参各10克,黄芩、黄连各5克,枳壳、厚朴各8克,干姜、甘草各6克。将上述药物的颗粒剂用温枣汤(取大枣10枚熬汤)冲服,每日服1剂,分2次服下,同时嘱其保持清淡饮食,忌食辛辣、肥甘及海鲜蛋奶等食物。服药3剂以后,患者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但仍伴有厌食,食少,反复头疼(既往有反复头痛的患病史)等症状,睡眠后疼痛可缓解。其舌红,苔白,脉象有力,乃太阳病久治未愈、邪传于里,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所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川芎8克、白芷10克以行气、活血、止痛。服药4剂以后,患者腹胀、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佳,腹部平软,舌淡红,苔白,脉有力。遵循“效不更方”的原则,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进行治疗。再服药15剂以后,患者诸证平复,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HP检查结果为阴性,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未再发作。

    在此病例中,根据患者有上腹部不适2月余,且伴有食欲不振,进食量少,时有干呕,面色白,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等特点,可断定其所患的胃病应属于“痞证”的范畴。经辨证,患者以上腹部不适,按之柔软为主症,符合痞证“但满不痛”的辨证要点,加之患者伴有反复头痛的患病史,可知其发病之初为太阳病,且以头痛为主症。然而因其久治未愈,致使邪气入里化热,损伤脾胃之气,导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通,从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方可治疗太阳病误治后邪热入里所致的寒热错杂型痞证。此方中的半夏为君药,具有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黄芩、黄连为臣药,具有苦寒泄降、清热和胃的功效,干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消痞结的功效,太子参、大枣为佐药,具有甘温调补、和中生津的功效,既可防止黄芩、黄连之苦寒损伤阳气,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损耗阴津,甘草为使药,具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的功效,枳壳、厚朴具有行气、消积的功效。将上述诸药合用,可起到和中、降逆、消痞的功效,共复脾胃升降之职,使患者诸症自平。此病例说明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有奇效。, 百拇医药(尚莉丽)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