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安放支架背后暗藏“高技术陷阱”
“不是我们能提供什么,而是病人需要什么”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介入治疗,毋庸置疑是一项能为不少患者带来福祉的高新技术。然而,一些患者收获到的却是苦涩,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治理乱象的根本在于强化准入与监管,但医家的严格自律更是关键一环。
老张(化名)前些日子走路不稳、四肢无力,当地医院怀疑是颈动脉狭窄引发神经系统供血不足。颈动脉造影发现,尽管血管内存在斑块,但颈动脉基本通畅。虽然颈动脉不见得是“始作俑者”,可医生还是为老张在颈动脉安放了一个支架。然而,他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只好又辗转到北京宣武医院求医,最后“元凶”被确定为患者颈髓部位血管畸形,与颈动脉狭窄毫无关联。在庆幸终于能得到正确治疗之余,老张开始心痛起之前那已打了水漂的7万元辛苦钱。
北京宣武医院介入中心缪中荣博士告诉记者,由于颈动脉支架放置得过于草率,患者花冤枉钱不说,更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罪——由于颈动脉支架不可回收,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老张不得不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抗凝治疗。事实上,随着包括颈动脉支架在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逐步兴起,像老张这样遭遇“高技术陷阱”的例子屡见不鲜。
颈动脉支架遭遇“大干快上”
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苑超教授表示,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就成为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原先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近10年来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介入技术日臻成熟,特别是脑保护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条件。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手段,颈动脉支架损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效果不输于传统手术。
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载文刊登了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SAPPHIRE)的结果,对334名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对高危患者而言,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确优于传统的内膜剥脱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