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与维生素C同食易产生砒霜中毒 等(1)
海鲜与维生素C同食易产生砒霜中毒
2007年7月9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的江先生的一个朋友是千岛湖人,爱吃海鲜,前几天她服用了维生素C后又去吃海鲜,吃了很多虾。没想到第二天起床,她就觉得身体不舒服,眼皮、嘴唇、脚、肩膀都肿起来,耳朵也通红的。到医院后,医生说这是“中毒”,是大量维生素C与大量海鲜(特别是虾)同时吃下后导致的。挂了两天盐水后,朋友才恢复正常。
当日,细心的江先生跑了好几家药店问药剂师,维生素C与海鲜是不是不能同时食用。可是,没有一个药剂师知道这件事。他感觉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维C真的不能与海鲜同吃,就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不然,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本刊提醒:
很多海产品,如虾、蟹、蛤、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尤其是虾,砷的含量比较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海水和海鲜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海水里和海鲜里砷的含量也相对比以前高。因为海鲜里含有的砷为五价砷,人食用后是无毒的。但是,如果将海鲜与维生素C一起食用,因为后者具有还原作用,会将五价砷转变成三价砷,而三价砷就是砒霜,是有毒的。
, 百拇医药
维生素C与海鲜服用后患者一般的症状是,肢体麻木、贫血、肾功能不好、皮炎、乏力、皮肤红肿等。为此,本刊建议市民,为安全起见,在吃海鲜的同时,最好不要服维生素C。
“国家食品安全网”2006年11月17日曾登载相关报道《食用海鲜后不要服用维生素C》,报道中称:当大量维生素C和虾同时食用,可能导致“砒霜”中毒。不过,专家也特别提醒说,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绿叶蔬菜,才算是大剂量摄入维生素C。因此,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一般是没有危险的。另外,金属类元素容易沉积在海鲜的头部,所以尽量不要吃虾头。
错用空调和电风扇可致面瘫
2007年7月16日“新华网 ”报道,家住海口的郭先生头天还是好好的,因天热吹了一晚上电风扇,早上起床发现嘴巴歪了,连话都说不清了。一大早就跑到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求医问诊。
, 百拇医药
从医院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因天热气温较高,人们避暑降温选择最多的还是用空调和电风扇,有的因过度贪凉,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方法不当,通宵猛吹凉风,导致面瘫患者增多。
本刊提醒:
这种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患者初发病时,耳后及面部疼痛,临床表现为面部麻木、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面部抽动、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患了面瘫的患者,发病后不必着急,但应积极尽早就医,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院及有经验的医生诊治。
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空调、电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乐观平和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周围性面瘫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前的一周左右会感觉到耳后乳突、耳内等区域出现疼痛,也有的病人偏头痛。因此如果有了前面讲到的危险因素而且又出现了这些征兆,就应该当心了。大家注意天热用空调或电风扇不要直接吹向面部,平时可做一做面部按摩,工作不要太疲劳,多注意休息。
, 百拇医药
蜈蚣炒蛋治咽喉炎 妇女中毒进医院
2007年7月20日“搜狐”消息,最近,32岁的史女士犯咽喉炎,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后听说蜈蚣炒蛋是治咽喉炎的偏方,特有效,她也没多想,到中药店买了3条大蜈蚣,炸成粉末炒鸡蛋。吃了这道“药膳”不到两分钟,史女士的胃像火烧一般,口、脚发麻。丈夫赶紧将她送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诊断结果为药物中毒。
本刊提醒:
蜈蚣是味中药,具有祛风、定惊、攻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破伤风等。蜈蚣本身有毒性,使用不当会带来中毒等副作用。
本刊提醒,偏方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患者使用偏方前,应先咨询相关专业医生,以免“惹毒上身”。
内服珍珠粉看好了你再吃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近日,重庆红楼医院接诊到几位年轻女性患者,患者或者四肢发冷或者面色蜡黄。这些患者都是为了实现皮肤更加美白的愿望,擅自服用了珍珠粉。专家指出,珍珠粉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擅自服用不但起不到抗衰老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 百拇医药
本刊提醒:
珍珠粉属于凉性中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擅自服用不但起不到抗衰老的效果,甚至可能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珍珠粉只有燥热体质的人才适合。由于不少女性属于寒性体质,长期服用珍珠粉,非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美容养颜之功效,还会引起消化不良、连续腹泻、四肢发冷、面色蜡黄等症状。一般体质偏寒、胃偏寒和结石患者不适合服用珍珠粉。所以,在内服珍珠粉前一定要找中医把脉,辨明自身属于哪种体质后,再决定是否内服。因此,医生建议珍珠粉外敷比较安全,不过,第一次使用前最好还是在耳后做个皮试。
珍珠粉要与其他美容产品配用,有关资料显示,珍珠中90%的成分是碳酸钙,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安神、止血、增白等药理功效。
珍珠粉与其他一些美容产品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其他美容产品通过珍珠粉这个载体,把营养物质送进去,再把杂质导出皮肤,实现美容效果。
, 百拇医药
点颗痣花5元留疤3年
2007年7月12日“天一健康在线”报道,杭州的孙小姐在一个小商品市场内一家写着“专业点痣”的小店,花100元“点”去了脸上20颗左右大大小小的黑痣和雀斑。点完后,店家说只要一个星期痣就可以脱落。可没想到,右脸颊上原本一颗0.4厘米大小黑痣的地方变得凹凸不平,还长出了一些小肉芽,其他点痣的表面也是起伏不平,颜色还很不均匀。3年来,孙小姐想了各种方法,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后来听朋友介绍,才到整形医院来的,花去好几百元的治疗费用。孙小姐很后悔,她说如果可以选择,绝对不会省这点钱。
白皙的皮肤上有几颗小小的黑痣总让人不舒服,夏天来了,爱美的女孩子们往往选择把痣给“点”掉。现在,很多医院、美容院,甚至像一些摊位都在开展“点痣”服务,价格从五六元到10元不等,最便宜的只要3元就能点掉一颗痣。对此,皮肤科医师明确指出:这种“点痣”行为非常危险,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采用激光美容去痣。
, 百拇医药
本刊提醒:
一般正规大医院“点”一颗痣要50元-100元不等,根据痣的大小不一,价格也不一样,医院美容使用的是激光去痣,是利用激光中不同波长选择性地把黑色素去除,不会对正常皮肤造成任何损伤。而那些摊点上配制的点痣药水都是用化学药品配制的,如强酸和强碱等,点到痣上,对人体皮肤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而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则表示,类似土法点痣属于医疗服务范畴,按照有关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不得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活动,属于违规操作,可以依法予以查处。
男子心脏停跳145分钟后生还
2007年7月19日“北方网”报道,近日,汉口一名54岁男子张力(化名)在家中突然觉得胸憋闷,呼吸困难,浑身冒大汗。由于病情危急,医生立即通知120救护车将其送到第一医院抢救。
张力被送到抢救室时,心电图显示为一条直线,呼吸也没有了。尽管病人已出现猝死状况,医护人员根据经验认为,他还有救活的可能。医生随即采取电击除颤器电击胸部、气管插管等措施进行抢救。然而,一个小时四五十分钟后,奇迹终于出现了——病人有了呼吸。再过了半个小时,心电图终于有了变化。目前,该男子病情恢复稳定,头脑也很清醒。
[ 下 页 ], 百拇医药
2007年7月9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的江先生的一个朋友是千岛湖人,爱吃海鲜,前几天她服用了维生素C后又去吃海鲜,吃了很多虾。没想到第二天起床,她就觉得身体不舒服,眼皮、嘴唇、脚、肩膀都肿起来,耳朵也通红的。到医院后,医生说这是“中毒”,是大量维生素C与大量海鲜(特别是虾)同时吃下后导致的。挂了两天盐水后,朋友才恢复正常。
当日,细心的江先生跑了好几家药店问药剂师,维生素C与海鲜是不是不能同时食用。可是,没有一个药剂师知道这件事。他感觉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维C真的不能与海鲜同吃,就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不然,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本刊提醒:
很多海产品,如虾、蟹、蛤、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尤其是虾,砷的含量比较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海水和海鲜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海水里和海鲜里砷的含量也相对比以前高。因为海鲜里含有的砷为五价砷,人食用后是无毒的。但是,如果将海鲜与维生素C一起食用,因为后者具有还原作用,会将五价砷转变成三价砷,而三价砷就是砒霜,是有毒的。
, 百拇医药
维生素C与海鲜服用后患者一般的症状是,肢体麻木、贫血、肾功能不好、皮炎、乏力、皮肤红肿等。为此,本刊建议市民,为安全起见,在吃海鲜的同时,最好不要服维生素C。
“国家食品安全网”2006年11月17日曾登载相关报道《食用海鲜后不要服用维生素C》,报道中称:当大量维生素C和虾同时食用,可能导致“砒霜”中毒。不过,专家也特别提醒说,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绿叶蔬菜,才算是大剂量摄入维生素C。因此,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一般是没有危险的。另外,金属类元素容易沉积在海鲜的头部,所以尽量不要吃虾头。
错用空调和电风扇可致面瘫
2007年7月16日“新华网 ”报道,家住海口的郭先生头天还是好好的,因天热吹了一晚上电风扇,早上起床发现嘴巴歪了,连话都说不清了。一大早就跑到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求医问诊。
, 百拇医药
从医院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因天热气温较高,人们避暑降温选择最多的还是用空调和电风扇,有的因过度贪凉,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方法不当,通宵猛吹凉风,导致面瘫患者增多。
本刊提醒:
这种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患者初发病时,耳后及面部疼痛,临床表现为面部麻木、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面部抽动、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患了面瘫的患者,发病后不必着急,但应积极尽早就医,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院及有经验的医生诊治。
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空调、电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乐观平和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周围性面瘫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前的一周左右会感觉到耳后乳突、耳内等区域出现疼痛,也有的病人偏头痛。因此如果有了前面讲到的危险因素而且又出现了这些征兆,就应该当心了。大家注意天热用空调或电风扇不要直接吹向面部,平时可做一做面部按摩,工作不要太疲劳,多注意休息。
, 百拇医药
蜈蚣炒蛋治咽喉炎 妇女中毒进医院
2007年7月20日“搜狐”消息,最近,32岁的史女士犯咽喉炎,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后听说蜈蚣炒蛋是治咽喉炎的偏方,特有效,她也没多想,到中药店买了3条大蜈蚣,炸成粉末炒鸡蛋。吃了这道“药膳”不到两分钟,史女士的胃像火烧一般,口、脚发麻。丈夫赶紧将她送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诊断结果为药物中毒。
本刊提醒:
蜈蚣是味中药,具有祛风、定惊、攻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破伤风等。蜈蚣本身有毒性,使用不当会带来中毒等副作用。
本刊提醒,偏方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患者使用偏方前,应先咨询相关专业医生,以免“惹毒上身”。
内服珍珠粉看好了你再吃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近日,重庆红楼医院接诊到几位年轻女性患者,患者或者四肢发冷或者面色蜡黄。这些患者都是为了实现皮肤更加美白的愿望,擅自服用了珍珠粉。专家指出,珍珠粉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擅自服用不但起不到抗衰老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 百拇医药
本刊提醒:
珍珠粉属于凉性中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擅自服用不但起不到抗衰老的效果,甚至可能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珍珠粉只有燥热体质的人才适合。由于不少女性属于寒性体质,长期服用珍珠粉,非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美容养颜之功效,还会引起消化不良、连续腹泻、四肢发冷、面色蜡黄等症状。一般体质偏寒、胃偏寒和结石患者不适合服用珍珠粉。所以,在内服珍珠粉前一定要找中医把脉,辨明自身属于哪种体质后,再决定是否内服。因此,医生建议珍珠粉外敷比较安全,不过,第一次使用前最好还是在耳后做个皮试。
珍珠粉要与其他美容产品配用,有关资料显示,珍珠中90%的成分是碳酸钙,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安神、止血、增白等药理功效。
珍珠粉与其他一些美容产品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其他美容产品通过珍珠粉这个载体,把营养物质送进去,再把杂质导出皮肤,实现美容效果。
, 百拇医药
点颗痣花5元留疤3年
2007年7月12日“天一健康在线”报道,杭州的孙小姐在一个小商品市场内一家写着“专业点痣”的小店,花100元“点”去了脸上20颗左右大大小小的黑痣和雀斑。点完后,店家说只要一个星期痣就可以脱落。可没想到,右脸颊上原本一颗0.4厘米大小黑痣的地方变得凹凸不平,还长出了一些小肉芽,其他点痣的表面也是起伏不平,颜色还很不均匀。3年来,孙小姐想了各种方法,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后来听朋友介绍,才到整形医院来的,花去好几百元的治疗费用。孙小姐很后悔,她说如果可以选择,绝对不会省这点钱。
白皙的皮肤上有几颗小小的黑痣总让人不舒服,夏天来了,爱美的女孩子们往往选择把痣给“点”掉。现在,很多医院、美容院,甚至像一些摊位都在开展“点痣”服务,价格从五六元到10元不等,最便宜的只要3元就能点掉一颗痣。对此,皮肤科医师明确指出:这种“点痣”行为非常危险,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采用激光美容去痣。
, 百拇医药
本刊提醒:
一般正规大医院“点”一颗痣要50元-100元不等,根据痣的大小不一,价格也不一样,医院美容使用的是激光去痣,是利用激光中不同波长选择性地把黑色素去除,不会对正常皮肤造成任何损伤。而那些摊点上配制的点痣药水都是用化学药品配制的,如强酸和强碱等,点到痣上,对人体皮肤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而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则表示,类似土法点痣属于医疗服务范畴,按照有关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不得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活动,属于违规操作,可以依法予以查处。
男子心脏停跳145分钟后生还
2007年7月19日“北方网”报道,近日,汉口一名54岁男子张力(化名)在家中突然觉得胸憋闷,呼吸困难,浑身冒大汗。由于病情危急,医生立即通知120救护车将其送到第一医院抢救。
张力被送到抢救室时,心电图显示为一条直线,呼吸也没有了。尽管病人已出现猝死状况,医护人员根据经验认为,他还有救活的可能。医生随即采取电击除颤器电击胸部、气管插管等措施进行抢救。然而,一个小时四五十分钟后,奇迹终于出现了——病人有了呼吸。再过了半个小时,心电图终于有了变化。目前,该男子病情恢复稳定,头脑也很清醒。
[ 下 页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