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热衷“点滴”:谁是泛滥的推手(1)
在口服、皮下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三项给药方式中,前两者被医学界公认是最安全、最益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方式,为何静脉滴注还会如此盛行?为何“一生病就打吊针”成为几乎所有患者的就医习惯?为何医生乐于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来作为最普遍的治疗手段?为何“口服药”和“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会退居幕后?当静脉滴注成为治病给药的常态后,治疗费用因此变得贵了起来,很多人因此无法承受看病费用,这已逐渐成为一个怪圈。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患者习惯于打吊针,不仅仅是患者单方面的就医意愿,还与医生的引导、医疗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病人并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隐患,而部分深知此理的医生却未尽到告知义务。这种“一生病就打吊针”的做法,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镜头1、注射室里的“吊瓶攀比”
在去医院做检查前,潘玉娥(化名)根本不知道脖子上那一圈水疱是什么,只是夜夜疼痛难耐。检查后,她知道了这是种叫带状疱疹的皮肤病,医生开了9天的吊针和一堆药。
咬着牙,拿出了1000来块钱,每天早上10点到11点半在医院注射室打吊针成了这名64岁婆婆新近的“消遣”。
上午10点30分,武汉市中心医院注射室座无虚席,除去陪护的家属,吊瓶上的单子开到了57号,并且陆续有患者进来。注射室只有五名护士,一个开单,两个管药,两个打针,忙得不亦乐乎。而注射室旁边的肌肉注射室,门可罗雀,一名老医生正坐在里面喝茶。
“你们这三四天的吊针算什么,医生给我这个病开了9天的吊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