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马未都:“玩”出来的收藏大家(1)
马未都,刚到知天命的年纪,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在《百家讲坛》与观众分享收藏的心得。文化与财富并收。老插、文青、编辑、作家,青年时代的马未都和众多蹉跎岁月中成为成功者的人一样,有着被媒体惯称为“传奇”的人生经历。
“捡漏”成就大收藏
马未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就对新东西不感兴趣。小的时候,学校带着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马未都的印象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就是一个跟一个,但马未都就永远落在最后,就要看,看明白。马未都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1969年,他随家人到了黑龙江,在五七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回到北京,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安分的少年时代,他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 http://www.100md.com
18岁,马未都到京郊农村当老插,1975年回城当工人,在车间开机床,满手机油;此时的马未都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
马未都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未都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马未都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未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大概1982、1983年那会儿,一个文物局的老头给马未都拿一个青花罐的时候,他告诉马未都一句话,马未都当时印象特别深刻,人家告诉他说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马未都当时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马未都认为青花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那位老先生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然后马未都就买了一个,现在说起来都是很可笑的事,就是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专门去买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天天抱着看。一是“养眼”,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二是“琢磨”,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窑址、不同工艺的瓷器。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任何一个物体都能给人提供信息,任何一种信息都可能带有一种文化内涵,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捕捉到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作到‘技高一筹’。
, http://www.100md.com
一个人如果热爱一些东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触它。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有一段时间,马未都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常常是陶瓷馆两个大院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他一个参观者,空空荡荡,阒然无声……
马未都看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把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展室的光线不好,马未都每次去都带着手电筒,对每一件瓷器照着看。展室里就他一个参观者,他拿着手电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让工作人员起了疑心,后来,他们真以为他是个‘踩道儿的’,简直开了个大玩笑。
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国营文物收购点,每天早晨门没开,就有许多农民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等着,排队的人足有500米长。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10元钱。马未都每天上班前总要先去那儿转一转,见着什么喜爱的,就省包烟钱买下来。总有人问他‘你当时一个月挣百八十块钱,哪儿来的钱买东西’?其实当时东西特便宜,花20元钱可以买3件。马未都认识的许多人,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现在一想,当时人家卖的东西可以把一个冰箱厂给买下来。
, http://www.100md.com
当别人把自己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甚至扔掉的时候,老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当时普通人觉得收藏瓷器字画基本属于封建遗老遗少的玩物丧志,而马未都却悄悄开始了他收藏老玩艺儿的生涯。
喜欢就到处找,到处买。马未都说,他的很多好东西都是跟朋友“交换”过来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欢的东西就管人家要,朋友说你就买点什么东西交换吧,谁也不把老玩艺儿当回事。那时候真是收藏家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文物商店内销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售10元钱,信托商店一对红木圆椅才卖15元钱。
马未都当时在出版社,手里常攥着稿费,看中一件收一件。老百姓家,地摊,文物商店,文物市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随着收藏日丰,在众人懵懂混沌中马未都悄然攒下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经小有规模,成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最初马未都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最后人家给打了一个八折1600卖给马未都了。那会儿,1600块钱还是个大数。当时一个四级工每月的工资不过五六十块,一个科长的工资也只有60、70块钱。关键问题是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收藏意识,能花1600块钱买四件挂屏,确实需要点儿眼力。想不到,这东西买到手没几年,香港举办的一个拍卖会上,跟他这件藏品相同的挂屏,卖到了14万港币。至于说现在这件四扇屏值多少钱,他说不好,反正有人开价一百万,他没卖。
, http://www.100md.com
“确实舍不得,因为它对我的收藏经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品。”马未都笑着说。
值得一说的是这件四扇屏还有过“历险记”。那是马未都把它买回家不久,有一天家里被人盗了。爱人给他打电话,惊出他一身冷汗,跑回来一看,电视让人抱走了,音响也让人盗去了,凡是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洗劫一空。惟有这个四扇屏被窃贼挪到了一边,而且完好无损。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收藏意识,贼更不懂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所以走“空”了。八成是这四扇屏跟他真有缘。
马未都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的阶段。从官窑值两块钱时开始买,直到它值20万,马未都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只是因为比别人多看了半步,早走了半步。
收藏人生有传奇
马未都的收藏生涯中故事很多,最有感触的一件是1998年的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给马未都说很想见他:“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那天马未都下午有事,说我要出去,要么你早点,要么4点以后,李翰祥说那我4点以后来吧。结果中午马未都吃饭的时候李翰祥又给马未都打了一个电话,说在路上了,要马未都等一下。李翰祥到的时候是12点多了,李翰祥说自己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想要了。李翰祥就给了马未都一个清单,还有价钱,马未都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李翰祥很高兴就走了。这时是一点一刻,因为马未都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马未都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死了?死后他儿子找到马未都,说既然李先生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了。马未都想这就是缘份吧。
马未都在自己的收藏之路上,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小跟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农民手中的碗,却没想到被这个农民给骗了。马未都印象特深,马未都看了他有个东西,这个东西马未都当时也是认识不清,但觉得那个东西特别像个老的。然后他就卖给马未都。那时候不兴在餐馆里请人吃饭,马未都就赶紧回家做饭,吃饭,还去楼底下买了一瓶劣质的红葡萄酒,那老乡就喝,特能喝,一会儿就喝糊涂了,最后就告诉马未都了,说你对我太好了,我出来这么久,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我告诉你,我不忍心了,告诉你,那东西是个假的,拜拜了,说完撒腿就跑了。, 百拇医药(何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