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厅长院士”的完美演绎(2)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她说: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开拓全新的医学研究新途径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但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对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可以说,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
李兰娟院士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科学难题的重要性,早在1994年她对422例院内感染进行了微生态分析,惊人地发现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不在感染科,而是血液科病房,其次是肾移植血液透析中心,均为内源性感染为主,药敏试验都有不同程度耐药。于是她率课题组于1996年起申报了细菌耐药和感染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
, 百拇医药
2002年10月,李兰娟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抗感染手段和策略的改变,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微生态泰斗康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都对此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直到2006年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一说,比李兰娟提出该理论足足晚了4年。
10余年来,李兰娟共发表微生态相关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鉴于在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2007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为公共卫生事业不遗余力
2003年,在SAR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对浙江省SARS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为浙江省SARS防治中无第二代病人、无医务人员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李兰娟率攻关小组,在48小时内检获浙江SARS首例病人病毒特异性核酸,率先进行每2天一次,长达3个月的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和临床表现全程动态观察,发现了SARS患者潜伏期、前驱期、极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规律和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变化与各期的相互关系规律;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国际第八位登录Genbank;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主编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著,由于表现突出,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 http://www.100md.com
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李兰娟院士迅速召集临床诊治和疾病控制等领域专家,在广泛收集手足口病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又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体会,及时主编《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版权,由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为从事该病防治的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较全面和实用的专业参考,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地震伤员相继发生梭菌性肌坏死情况。随着伤员向全国转移,极易使该病向全国传播,李兰娟院士及时主持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由卫生部向全国发布,在指导和规范全国梭菌性肌坏死的预防、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兰娟院士倡导下,浙江省开通了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随后她带领专家团队通过该平台实施网络服务平台会诊,为灾区患者提供了更及时、更高效的远程诊疗服务,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国际大流行,疫情波及数十个国家,国际国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担任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她针对疫情形势就传染病管理、发热门诊设置、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基层防控、检验检疫和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了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
, http://www.100md.com
李兰娟在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管理理念,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肯定。她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和农民的健康问题,通过一系列“卫生强省”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浙江省连续多年的主要健康指标均领先全国。她系统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要实行“五个转变”和“四个化”:即社区责任医生要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和转变投入机制,实现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工作要求。服务功能由单纯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转变;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从间断的医疗服务转向连续的健康服务;知识结构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运行机制上实行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责任医师的职责和服务意识;投入机制从“以药补医、以医养防”转向由政府保障社区卫生经费,从而实现“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工作目标。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包括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在内的卫生强省建设“六大工程”。城乡同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每1500至2000个城乡居民设一位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为农民每两年提供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让农民“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有病早治疗”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理念。
, 百拇医药
不久前,李兰娟院士又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倡导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互联互通、共享信息,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
对家人有难言的愧疚
在李兰娟被选为院士发表当选感言时,她提到了她的老母亲,她说:我深深感激和敬重我的母亲,她以朴实无华的言行教给我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
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一直是李兰娟的精神支柱,但由于工作繁忙,对于自己的老母亲,李兰娟说有一种难言的愧疚。大山里的女人总有一种如泰山般的坚毅和豁达,尽管不习惯城市的喧嚣,但为了让儿女能安心工作,她还是跑到杭州,照顾女儿全家的生活。但李兰娟的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为了工作,常常通宵达旦,30多年来,她很少有一个完整的休息天,甚至连春节期间也在实验室做实验。使她根本无暇顾及家人,母亲来杭州已经有30年了,李兰娟从没有陪同母亲上街或逛公园,但母亲对此从没有过丝毫抱怨,她总是默默地给女儿做着她能做的事。
母亲的照顾让李兰娟和她的爱人全身心投入到了事业中,值的一提的是,李兰娟的爱人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郑树森教授也是院士。对李兰娟的母亲来说,她并不清楚家里有两名院士意味着什么,对这位历经生活磨难的老人而言,女儿的安定是最重要的。现在母亲老了,走不动了,但依然用自己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女儿,给她以力量,支持她前行。, 百拇医药(本刊编辑部)
开拓全新的医学研究新途径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但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对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可以说,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
李兰娟院士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科学难题的重要性,早在1994年她对422例院内感染进行了微生态分析,惊人地发现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不在感染科,而是血液科病房,其次是肾移植血液透析中心,均为内源性感染为主,药敏试验都有不同程度耐药。于是她率课题组于1996年起申报了细菌耐药和感染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
, 百拇医药
2002年10月,李兰娟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抗感染手段和策略的改变,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微生态泰斗康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都对此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直到2006年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一说,比李兰娟提出该理论足足晚了4年。
10余年来,李兰娟共发表微生态相关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鉴于在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2007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为公共卫生事业不遗余力
2003年,在SAR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对浙江省SARS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为浙江省SARS防治中无第二代病人、无医务人员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李兰娟率攻关小组,在48小时内检获浙江SARS首例病人病毒特异性核酸,率先进行每2天一次,长达3个月的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和临床表现全程动态观察,发现了SARS患者潜伏期、前驱期、极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规律和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变化与各期的相互关系规律;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国际第八位登录Genbank;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主编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著,由于表现突出,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 http://www.100md.com
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李兰娟院士迅速召集临床诊治和疾病控制等领域专家,在广泛收集手足口病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又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体会,及时主编《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版权,由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为从事该病防治的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较全面和实用的专业参考,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地震伤员相继发生梭菌性肌坏死情况。随着伤员向全国转移,极易使该病向全国传播,李兰娟院士及时主持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由卫生部向全国发布,在指导和规范全国梭菌性肌坏死的预防、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兰娟院士倡导下,浙江省开通了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随后她带领专家团队通过该平台实施网络服务平台会诊,为灾区患者提供了更及时、更高效的远程诊疗服务,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国际大流行,疫情波及数十个国家,国际国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担任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她针对疫情形势就传染病管理、发热门诊设置、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基层防控、检验检疫和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了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
, http://www.100md.com
李兰娟在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管理理念,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肯定。她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和农民的健康问题,通过一系列“卫生强省”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浙江省连续多年的主要健康指标均领先全国。她系统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要实行“五个转变”和“四个化”:即社区责任医生要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和转变投入机制,实现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工作要求。服务功能由单纯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转变;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从间断的医疗服务转向连续的健康服务;知识结构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运行机制上实行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责任医师的职责和服务意识;投入机制从“以药补医、以医养防”转向由政府保障社区卫生经费,从而实现“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工作目标。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包括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在内的卫生强省建设“六大工程”。城乡同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每1500至2000个城乡居民设一位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为农民每两年提供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让农民“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有病早治疗”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理念。
, 百拇医药
不久前,李兰娟院士又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倡导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互联互通、共享信息,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
对家人有难言的愧疚
在李兰娟被选为院士发表当选感言时,她提到了她的老母亲,她说:我深深感激和敬重我的母亲,她以朴实无华的言行教给我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
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一直是李兰娟的精神支柱,但由于工作繁忙,对于自己的老母亲,李兰娟说有一种难言的愧疚。大山里的女人总有一种如泰山般的坚毅和豁达,尽管不习惯城市的喧嚣,但为了让儿女能安心工作,她还是跑到杭州,照顾女儿全家的生活。但李兰娟的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为了工作,常常通宵达旦,30多年来,她很少有一个完整的休息天,甚至连春节期间也在实验室做实验。使她根本无暇顾及家人,母亲来杭州已经有30年了,李兰娟从没有陪同母亲上街或逛公园,但母亲对此从没有过丝毫抱怨,她总是默默地给女儿做着她能做的事。
母亲的照顾让李兰娟和她的爱人全身心投入到了事业中,值的一提的是,李兰娟的爱人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郑树森教授也是院士。对李兰娟的母亲来说,她并不清楚家里有两名院士意味着什么,对这位历经生活磨难的老人而言,女儿的安定是最重要的。现在母亲老了,走不动了,但依然用自己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女儿,给她以力量,支持她前行。, 百拇医药(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