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938388
博思勤动的“中国小儿外科之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健康必读》 2010年第4期
     手术中遇到器械不顺手,张金哲教授就要拿回来修整一番,如果没有现成的器械,就自己去琢磨,边制作边改进。很多发明透出他的灵活机巧,例如治疗巨结肠所用的环钳,它的雏形竟是平常用的锁抽屉或门用的扣吊,两个扣吊的主页挖空中间部分,加上旋转螺钉即成。后来改进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不锈钢环钳。50年代,张金哲教授就获得过卫生部颁发的“技术革命先锋”奖章,而这种动手习惯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作为“反动权威”被发配去扫厕所时仍保持下来,他改造多种清洁工具,修改厕所的门,到现在他夫人都喜欢用他绑的拖把,小孙子玩具坏了也要找他来修。

    张金哲教授说,白求恩说过一个外科医生至少应该是个木匠,意思是说外科医生是动手的,手一定要巧。在同事和学生们眼里,张金哲教授就拥有一双巧手。张金哲教授的“巧”来自于他的“勤”。他自己说:“我生性好动,手脑都不肯闲。‘博思勤动’,力争上游。”“勤”不仅贯穿他的工作作风,而且融入他的诊治思维及方法之中。例如婴幼儿急腹症诊断,许多医生都对孩子哭无法触摸腹部感到束手无策,他却总结出对比法、三层检查、从母亲身后触摸腹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他还摸索出一套临床急救的简便方法:小儿呼吸停止了,按正规抢救方法必须有喉镜等抢救设备才能进行气管插管,但抢救现场往往没有现成的设备,张教授的绝招是用手指压舌,准确无误地将管子插入小儿细嫩的气管。小儿心脏停止跳动,心脏按摩是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但小儿特别是婴儿的心脏小,肋骨脆嫩,一般按摩手法无法奏效。张金哲教授在剑突下切一小口,一只手指摸到心脏后,另一只手指在胸壁外,两只手指进行按摩。
, http://www.100md.com
    每每有人谈到张金哲教授的发明创新和勤于探索,他总是谦虚地说,他搞那些技术发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正处在经济水平低、条件设备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只能想一些多快好省的方法。张金哲教授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创建了多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道路,并为国际学术界承认。这些诊疗方法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现在西方国家在到贫困地区执行援助任务时,还常常采用张金哲教授发明的这些方法。2000年,英国皇家小儿外科学会将素有小儿外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授予张金哲教授,大会主席更是用“小儿外科界的纳尔逊·曼德拉”来称赞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注重品德

    真诚热情的高尚医德

    在他的心中,患者总是第一位的。 张金哲教授年轻时得了一个外号“无任所外科医生”,意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随叫随到。从40年代医学院毕业投身医学事业,特别是35岁担任儿外科主任,他的时间就不再是自己的,而是24小时属于患儿的。医生们已经习惯于在遇到困难时找“张主任”,他自己也从无间断地几乎每个休息日和节假日到病房巡诊,进行大查房,随时解决下级医生提出的问题。这种精神无形中带动了不知多少医生,现在,休息日和节假日病房巡诊已成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不成文的规矩。张金哲教授常说:“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热爱孩子的大夫。”他不仅从治疗方面为患儿着想,而且从预后、经济承受能力方面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如果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最便宜的药治好孩子的病,那才是好样的大夫。”
, 百拇医药
    张金哲教授平素看病,白大褂上衣口袋里总装着很多打印好的小便条,每张便条上清楚地写着一种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肠痉挛性腹痛、婴儿肛周血管扩张、女婴肛瘘、脑瘫……共有几十种。他说让家长了解疾病知识,掌握护理要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就写了这些便条,便于患儿家长掌握。

    小儿外科有个“小金库”,那是张金哲教授和其他教授们用论文稿费、书稿稿费和科研奖金聚积而成的,这些钱都用来救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小患者了。一位患“一穴肛”的家境贫寒女孩,共做大小手术10余次,住院费和手术费多次从“小金库”支出。张金哲教授把钱看得很轻。行医60余年,他没收过一次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查房、手术、讲课,没拿过一分钱。他经常被学生们请去帮助开展工作,看着下了手术台一口水都不喝的老师,学生于心不忍,提出按劳取酬。张金哲教授却说自己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他。对钱,张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自传体的《院士自述》中用四句话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他说:“三餐有鱼肉,会客有西装,办事有汽车,一套宽敞的两居室,孩子们都独立了,两个老人更复何求。”“工薪阶层的收入是有数的,开支大了就必须有来源。超出你级别与收入的享受,不是财路不正就是违章违纪,总之是不正之风。我做医生50余年小有名气,收入是可算的,存款是有数的,生活条件是合群的。然而面临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已届暮年,更须提高警惕。”
, 百拇医药
    张金哲教授医德高尚。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他对医德的内涵有进一步的思考。他说,一个医生微笑服务、礼貌待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如果医院的院长现在还把这专门提出来,要求就太低了。医德应是更深层的内容。张金哲教授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的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病人的病治好。医生不管水平多高,也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个服务者,可现在有的大夫给病人看病像审小偷似的,所以他认为必须要取消终身制、铁饭碗,让医生重新进入到自由职业的行列。

    “做一名好医生必须注重品德的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真诚热情,言必行,行必果,树立良好医生形象;做一名好医生也需要高超的技术,这就需要勤于学习,多思、多问,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只有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个人技术才会不断提升,医学才会不断前进。”这是首都医科大学举办的第十一讲院士讲坛会场上张金哲院士用一生经历,向师生们真挚表达的肺腑之言。

    当85岁高龄的张金哲院士不顾身体状况,插着胃管出现在学术报告厅主席台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全场呈现雷鸣般经久掌声的动人场景,师生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张金哲院士的爱戴与尊敬。
, 百拇医药
    兴趣广泛

    追真求美的养生之道

    如今,拿了64年手术刀,开创了中国小儿外科的老人现依然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一次教学查房和周末查房。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就一个原则,觉得我今天能干的事,明天就应该还能干,昨天能干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干了呢,靠的就是这种信念。”

    80岁时张老还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然后爬6层楼到诊室,从不坐电梯。后来,张老耳朵聋了,不能骑车,家里就买了一个健身单车,每天吃完晚饭,边看电视边骑,蹬一小时正好五公里。

    张金哲教授说,医生要兴趣广泛,这样才能和不同阶层、各式各样的病人有共同语言,才能和他们进行感情沟通,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治疗。圈内人都知道,张金哲教授会画画,而且画得非常好,以至经常有人求画。经常有人问教授:身体好是因为画画吗?他说可能有一定的原因,但自己却另有养生之道:首先是把耳朵弄得聋一点,让它听不进烦心话;其次是把胃切得小一点,不能吃乱七八糟的东西。90岁的老人就这么自嘲着把他的老年性耳聋和胃大部切除都轻描淡写了。
, http://www.100md.com
    如果非要谈长寿秘诀,张老认为自己有个习惯,就是爱动脑,勤动手,心态平和,生活平常。现在他还是经常要去医院上班,在这个很多同龄老人都早已含饴弄孙、承欢膝下的年龄,他却经常会一大早的起来,去医院查看小病人,而且一忙活就是一天,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关于画画,教授说他很早就喜欢,而到了后来,却又增加了新的因素,那就是当作礼物送人。由于经常出发去外地甚至出国,囊中空空,无以送人,只好出此“下策”,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索者甚众,凭空给自己添了一项活计。20世纪80年代初,张金哲教授到日本参加国际小儿外科会议,他带去的一件小礼物是自己画的扇面。大会主席见到这件礼物不禁欣喜异常,他简直不能相信如此精美的扇面竟然出自一位外科专家之手。他将扇面高高举起向全场同仁展示,会场内响起一片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张教授说画画还帮了他工作的不少忙。比如在编书的时候,大量的解剖、治疗图谱都需要画出来,请个专业画家画,自己要解释半天,有时人家还不知道是个啥意思,不如索性自己“包办”。这样的“专业画”内行人一看便知,也利于初入门者的学习,非常方便。
, http://www.100md.com
    教授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中国肛肠外科学》中的图就是他自己一手画出来的。他说还会继续画下去,他希望自己的书能给小儿外科的大夫们有所帮助,让更多患儿得到更好的治疗。

    其实大家不知道,画画只是张金哲教授诸多才艺的一个方面。当年张金哲教授报考大学时,三个志愿分别选择的是燕京大学医预科、辅仁大学美术系、工商大学建筑系,其中两个与艺术有关,只是燕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先到,才巧合地使我国有了一位卓越的小儿外科专家,否则可能就多了一位优秀的美术家或建筑师。大学时代张金哲得过羽毛球冠军,参加工作后多年担任北大医院京剧团团长,他会拉二胡,交谊舞跳得潇洒自如。到现在医院联欢会上,张教授的小魔术仍是大家期待的保留节目。

    “人这一生就是要追求‘真善美’的东西。”张老说,“真”是最低级的,错的也是真的,好的也是真的,坏的也是真的,因此还要追求“善”,但这也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追求“美”,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齐白石的虾,虽然从科学来讲,他画的虾没有一只是七节的,不够准确,但就是美。

    张老就是这样在忙碌中追求着“真善美”,也用这种毅力和信念健康地生活着。正如他总说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如果停止了紧张工作,大概就快见马克思去了。

    (综合自《中华医学期刊网》、舜网等), 百拇医药(何 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