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936851
药学泰斗彭司勋院士(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健康必读》 2010年第6期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并有一定风险的探索性工作。短期不易取得成果,甚至毕生奋斗也无收获,加之为了申请专利,研究论文不能及时公开发表,这些因素常常使人望而却步,不愿啃这块“硬骨头”。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医药工业的发展,面对荆棘丛生的道路,彭司勋迎着困难,数十年如一日,不为个人名利,始终致力于推动和探索此项艰苦的研究工作。

    他是我国制药化学、药物化学专业早期的创建人之一;1958年他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我国第一本药学专业教材——《药物化学》。他就是药物化学专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司勋。曾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药学组召集人;国家发明奖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导协调小组顾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局新药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江苏省新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理事长,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七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 http://www.100md.com
    现任中国药科大学顾问,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药学会理事、江苏省药学会名誉理事长。

    良好的的环境造就懂事少年

    90多年前的一个盛夏,随着一声婴儿嘹亮的啼哭,一个男婴降生在了彭家这个书香门第、医药之家,之所以说是书香门第,是因为这个男婴的父辈4人,伯父经商,父亲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当过保靖县县长,创办了县八中——即今保靖县民族中学,创办了彭司勋就读的竞择小学。三叔毕业于长沙岳云中学。耳鼻喉专家的四叔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当过该院五官科主任。四婶是湘雅护士学校老校长。二舅姚彦就读于北京大学,是与李大钊同时遇难的烈士,时年24岁。二舅母是北京女子师大学生。姑父留学日本……而这个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这个男婴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彭司勋12岁那年,小学毕业了,当年,保靖还没有中学,他只好和5位同学到150公里开外的沅陵县教会办的朝阳初中去读书。这几个孩子在大人的护送下,乘船沿酉水而下,走了两天,来到沅陵。
, 百拇医药
    到了沅陵,展现在彭司勋面前的是一座洋味十足、充满现代气息的教会学校。学校里走动的是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老师,学校设有网球场、足球场,这些着实让山里来的少年彭司勋大开了眼界。进了学校,犹如到了国外一般。课堂上,除了国文,数学、历史等课程都是用英文教授,有些课由外国老师上课。唱校歌也都用英语。这座专供男生就读的朝阳初级中学,简直成了一所英语学校。这一独特的学校语言环境,为彭司勋的英语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从这以后,他迷上了英语,英语成绩一直很好。

    彭司勋早早走出温暖的家庭,父母的呵护少了,独立生活铸造了他的独立和自信。刚上初中一年级不久,就遇上了“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朝阳初级中学,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无比义愤。校园里一片愤怒声。要上街游行,上街抵制日货,讲演。血性方刚的少年学生如潮水般涌向紧闭的校门,学校的外国人不准他们跨出校门一步。“冲啊”——不知是谁的一声怒吼,大门被冲开了,学生们潮水般涌向街头。山城沸腾了。彭司勋怀着满腔愤怒,走上了街头。他从来没有如此兴奋,从未如此感受到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这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动,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记忆。他似乎懂了许多道理,这是在课堂上都没学过的,这又似乎从家教中找到了早已灌输的民族自尊和自信。
, 百拇医药
    沅陵的三年学习生涯转眼就结束了。不久,他来到长沙,考取长沙兑泽中学。

    兑泽中学在当时的长沙并不是一所名气大的学校,学校的教规和学风也让人感觉没朝阳初中的学风严谨、要求严格。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个正处于青春勃发时期的学生,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没有家长的监督和点拨,一放松,一散漫,学习成绩下降不说,弄不好还会走上邪路而抱憾终生。彭司勋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在朝阳初级中学的严格要求,又使他养成了一种独立和自觉的习惯。别人散漫,他不学,他依然按照初中养成的习惯严格要求自己。当时,兑泽中学还有一些名教师执教,像数学老师杨少岩,他讲课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深受学生喜爱。教化学的一位老师,他讲课、做实验,把学生引进神秘的化学世界。

    1936年,读高中二年级的彭司勋到49标军营参加了半年军训。当时,全省高中学生必须进行军训。彭司勋在这半年里,挎着马枪,实弹演习,感到了一个男子汉从未有过的自豪。军训是苦的,就在这摸爬滚打中,彭司勋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为他日后做的艰苦繁重的科研工作,提前作了训练。
, 百拇医药
    1937年,正当彭司勋高中毕业之时,“七七”事变爆发了,东北告急!华北告急!连江南古城长沙也在告急!逃难的人群在大路、小路上拥挤。他于当年10月1日逃回了保靖。保靖山城倒也平静,江苏、安徽许多流亡教师和学生涌到这儿,各小学请了不少流亡教师,彭司勋进了他父亲创办的竞择小学,生平第一次走上了讲坛,开始了教书生涯。彭司勋走上讲坛,比起那些苏、皖来的教师,感到懂得太少了,他渴望着报考大学,继续深造。

    艰苦的年代磨砺出优秀青年

    1938年,彭司勋辗转来到重庆,考取了四川大学外文系、齐鲁大学医学院和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又想学专业技术,他放弃了四川大学和需读七年的医学院,最终选择了学制四年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国立药专,是当时唯一独立的药科学校,有些教师是前中央大学出类拔萃的教授,如教物理的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教有机化学的袁翰青后来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史研究所所长,教分析化学的是赵庭炳等。在这里,彭司勋如饥似渴地钻进药学的知识宝库,接受着这些名师的教导,感受着丰富知识的雨润。
, http://www.100md.com
    在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读书的1938年至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年代。重庆,虽是“大后方”,但学校学习和生活照样十分艰苦。饭桌上很少能见到菜,吃的米饭也是掺着沙子和稗子的所谓的“八宝饭”。但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和激励人的上进意志,彭司勋把这艰苦生活当成磨炼自己的最好机会。彭司勋院士谈到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正是磨炼啊!”

    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天天要躲进防空洞。1941年,重庆大轰炸。日本侵略者的飞机遮天蔽日。街头同胞尸体惨不忍睹。彭司勋参加了救护队,抢救伤员。

    四年过去了,国立药专毕业后,彭司勋考入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前身)化学药物组工作,他的“药”之旅开始了真正的旅程。

    机遇不知什么时候来到彭司勋的身边。在这个研究院里,遇上了在国立药专当过他半年教师的马基华博士。他当时任化学药物组的主任。马先生是位加拿大爱国华侨。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毕业后,放弃在美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从南京到重庆参加后方医药卫生工作。马基华博士对这位朴素无华勤奋工作的土家族青年,严格要求,谆谆教诲,彭司勋感到从他身上有学不完的知识。马基华博士是广东人,只会粤语,普通话不行,而彭司勋听不懂一句粤语,两人把英语变成了交流工具,6年下来,彭司勋的英语和业务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马先生铁面无私,对新进人员一律试用三个月,合格则留,不合格则去,由于彭司勋工作刻苦,被继续留用。, http://www.100md.com(本刊编辑部)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