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之年的小球藻“代食品运动”
1959~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让人们刻骨铭心,但大饥荒期间,国家为应急救饥而发起的代食品运动,却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本文作者陈廷伟是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最早建议利用快速繁殖的小球藻等微生物,作为代食品补充蛋白质来源。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建议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采纳,迅速在全国推广。他的这篇回忆文章,揭示了“代食品运动”的决策和发起过程,也给今后的救灾应急提供了借鉴——救灾如救火,最要紧的是能救急
196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中国农科院领导突然通知我,次日上午到中南海参加国务院的一次会议,让我准备一下,就当前大饥荒提出救灾应急的措施建议。我连夜准备材料,心情极为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南海参加国务院会议,而且是救灾大事的会议。这次救灾应急会议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958年正是全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高潮期,人们普遍沉浸在农业大丰收的喜悦中,没想到,这一年冬季即发生了粮油紧缺问题。进入1959年,北京等大城市也开始重新核减粮、油、副食定量,所有食品全凭票证供应。北京当时除粮食按人口年龄、性别和工种区别外,每人每月还有半斤油、半斤豆腐和带鱼等副食品,这是对首都居民的特别照顾。
当时,受重点照顾的北京,居民生活受饥荒影响应是全国最轻的,人们照常上班,虽饥肠难忍也不对外显露。北京大学通告学生饭后不要上球场运动,只能卧床休息。令人难忘的是1959年秋季的一天,我院农场抓到一个偷田间白薯的人,此人跪地求饶,说他是人民大学某系主任,实因孩子饥饿难忍才出此下策。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处于饥难觅食的困境了。
首都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各地饥荒更为严重。1960年春,我随所领导到河南新乡农村基点视察工作,只见水渠两旁,树叶均喷有白色物,并布告“喷有农药,禁止食用”,而远处树叶都已采光。基点招待我们的食物是玉米面混棉籽皮的黑窝头,说是上等品,村民只能吃棉籽加树叶食物。当时,国内各地饥荒形势使农业科研人员如重负在身,大家都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快速取得食物来源。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试验用碎菠菜叶在强光照射的玻璃瓶中通气培养,以求快速增殖叶绿素生产食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