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78963
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心理疾病(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健康必读》 2012年第1期
     经了解,孩子在有这个现象之前,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正常。他在学校不说话而在家中说话,一般不与大人说话,而是与同龄儿童或熟悉的人讲话。在学校,有时用手势、点头、摇手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孩子从小就有害羞、退缩等表现,在家中很顺从。听完家长的描述,心理专家认为洋洋很可能患有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这类患儿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少见疾病,1994年美国心理学会推测的临床选择性缄默症患儿不足儿童总数的1%,他们对选择性缄默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在0.2%到2.0%之间,绝大多数患儿持续一年以上,一些研究显示女孩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稍多于男孩,比例为2: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选择性缄默症虽比较少见,但患儿绝对数也很大。且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增多,引发选择性缄默症的因素增多,国内选择性缄默症患儿不但存在,还有增多趋势。
, http://www.100md.com
    选择性缄默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

    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 百拇医药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由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会影响患儿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一经发现就应及早进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 避免给予精神刺激

    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解除患儿的心理矛盾,鼓励参加集体活动,以逐渐消除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搞一些家庭游戏,邀请小朋友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来访的小朋友由陌生到熟悉,由少到多,最终使患儿在幼儿园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 百拇医药     4.转移紧张情绪

    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5.采取行为矫正治疗

    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即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6. 采取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等。同时服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大部分患儿可在门诊治疗,但对一些因家庭环境不良而发病的患儿,最好住院治疗,改变患儿的生活环境疗效会更好。
, http://www.100md.com
    本症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大多数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慢性过程,可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但很少持续到成人时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患儿预后较差。

    躯体变形障碍症

    英国纽卡斯尔市25岁女孩谢丽尔·戴维森有一头秀丽的长发、大大的眼睛和漂亮的酒窝,任何人见了谢丽尔都会将她归结为“美女”的类型,可是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在谢丽尔本人的眼中,她却总认为自己是个“丑八怪”,她认为自己鼻子太大、颊骨太高,由于害怕别人讥笑她的“丑陋容貌”,她经常躲在家中,害怕出门。尽管她长得如花似玉、相貌秀美,可她却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原来,谢丽尔患有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在心理专家的治疗下,她终于渐渐克服了这一“心理癌症”,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美丽的女孩。

    躯体变形障碍症是指身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仅仅是轻微缺陷,而患者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研究表明,躯体变形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7%~1.9%,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发生于青春期,有的甚至发生于儿童期。该疾患可能表现为慢性过程,自发病到患者去看医生,症状会持续10~20年。
, http://www.100md.com
    躯体变形障碍症的临床特征:

    1、抱怨“缺陷”。大多数躯体变形障碍病人抱怨面部的瑕疵,如皱纹、斑点、疤痕、面型不对称或比例失调、面部毛发生长过度等。其中牙齿、头发和皮肤是青春期患者主要的关注点。此外,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成为该症病人的关注点。病人的主诉通常是特殊的,而且往往是非常含糊或很难让人理解。如“我的牙齿是扭曲的”或“我的鼻子是滑稽和卷曲的”等。

    2、频繁观察自己。该症病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频繁对镜观察自己,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来观察,而且很难控制这种行为。有些病人因无法减轻痛苦而尽量回避照镜子。

    3、关注别人的评价。病人常会将自己身体“丑陋”的部分与他人比较,或是不断地询问他人关于自身某个部位是否正常的问题,以期得到“这些部位是正常的”保证。

    4、掩饰自身“缺陷”。因担心别人对自己“缺陷”部位的议论,病人会使用一切手段伪装他们的“缺陷”,如利用化妆品或手、头发、服饰或其他东西来掩饰“缺陷”。有些病人强迫性地用手指或器械挖自己的皮肤,试图去除微小的瑕疵,或是让皮肤变得更完美。
, 百拇医药
    5、社会功能受影响。该症可导致病人多方面的痛苦和损害。病人会在重复行为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会避免社会交往。严重的病人会丧失能力,从而导致失业、退学、闭锁家中,甚至由于痛苦不堪而出现自杀或伤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求美之心日益增强,在众多的求美者中不乏精神心理障碍者。作为一种较普遍的精神疾患,大多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病症所在,也很少去看精神科医生,往往求助于整形外科、口腔科、皮肤科的医生。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医生对此症知之甚少,病人很少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更得不到合理的治疗。错误的治疗会造成患者更大的痛苦,促使精神病、自杀行为的发生,甚至引起法律诉讼或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治疗躯体变形障碍需要去精神专科医院,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有许多病例证明抗抑郁药治疗有效。有研究提示,该症可能为强迫症的躯体表达,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是很有希望的心理治疗方法。,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下一页